5月14日上午,“美丽中国长江行——共舞长江经济带·生态篇”网络主题活动安徽段启动。
20余家中央和地方重点新闻网站等媒体的记者组成的媒体采访团,沿着800里皖江,深入合肥市、马鞍山市、芜湖市、铜陵市、池州市、安庆市,对长江沿线的生态保护、环境综合治理、产业转型、科技创新、海绵城市建设等内容进行深度挖掘、立体报道。
1
官亭林海 潘成刚 摄
“庄稼都种不活,哪里种得活景观树。”64岁的郑世能在合肥肥西官亭镇待了大半辈子,怎么也想不到,家门口一大片荒岗地,如今形成占地6万亩,横跨5个行政村的“官亭林海”。
曾几何时,官亭镇许多百姓和郑大妈有同样的想法。这里正处江淮分水岭脊背,好不容易下场雨,一半流到淮河,一半流到长江,正所谓“洼地洪水滚滚流,岗上滴水贵如油,一方盼水盼不来,一方恨水水不走。”
2
钟山矿复垦后(许梦宇摄)
马鞍山市滨江文化公园,地处采石矶风景区以南,沿岸芳草萋萋,顺着滚滚江水极目远眺,烟波浩渺间,模糊勾勒出马鞍山长江大桥的轮廓。
不曾想,2012年以前,这里是一片采石港区。“运送石料的货车是黑的,沿岸的吊机是黑的,沿岸的江水也是黑的。”当地人如是描述。
取缔非法码头,花大力气在港口沿岸复垦、复绿,马鞍山将生态环境保护放在首要位置持续在生态保护上做“加法”;不断对污染企业做“减法”,以壮士断腕的决心,拆除82家非法码头,积极稳妥腾退化解旧动能。
3
午后的阳光晒进窗户,咖啡厅里弥漫着咖啡豆和牛奶的香气。“你们猜咖啡厅墙背后是什么?”工作人员卖了个关子。跟着她穿过走廊,一块巨大的玻璃背后赫然出现悬崖般的深坑,万吨级的垃圾池近在咫尺,隔着玻璃却闻不到一丝异味。
5月16日下午,跟随“美丽中国长江行”网络主题活动(安徽段)来到铜陵海螺水泥有限公司,采访团经历了一场从咖啡厅到垃圾厂的巨大落差。
4
长长的吻部,银白色的背鳍,流线型的身躯仿佛跃出水面……两座白鱀豚金属雕像“坚守”在这铜陵淡水豚国家自然保护区,即便从保护区筹建到运营的33年,这里并未迎来一只白鱀豚。
让白鱀豚回家的希望,被护豚人们一并倾注在保护区内11头江豚身上。
5
芜湖箱子拐:拆除191个非法项目
腾出26.5公里绿色岸线
箱子拐改造前岸边原样
“望江不见江。岸边塞满码头、货船。”提起芜湖箱子拐的过去,芜湖市弋江区中南街道党委副书记范仁义很是感慨,上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航道水域较宽、水位深,又紧邻市中心,箱子拐逐步形成了集船舶停泊、黄砂装卸和船舶交易的岸线区域。
“别看箱子拐就是长江沿岸这一小段,去年还有16家非法修造船点,趸船60多条,趸船外停靠商船200多艘,非法船舶交易中介最多达到一百余家。可想而知对于长江是多么大的危害。”范仁义说,长期以来,由于船舶无序停靠、船舶修造无序经营,箱子拐脏乱差现象突出。其后,虽经多次整治,但都未能治本。
6
沿路水系与海绵城市融为一体
“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这是现在的池州。而过去,逢雨必涝,池州成了‘池’州。”提及城市发生的显著变化,池州市海绵城市技术咨询办负责人刘强感慨道。
采访时正巧下起小雨,记者留意到,齐山大道的路牙每隔一段距离就有一段开口,水顺着开口从机动车道流至绿化带,再经人行道下面的管道流入路边草坪。雨越来越大,但机动车道上始终没溅起大的水花。
7
坐落在安庆市的安徽曙光化工集团是亚洲较大规模的氰化物生产基地,曾跻身安徽省80户重要骨干工业企业之列。“长江大保护”的大背景下,这座当地龙头企业再次走到前面——毅然选择舍弃沿江旧厂,在安庆高新区彻底转型升级。
“这儿,原来是个90米高的烟囱,我们在2017年5月20号对它进行定向爆破拆除,还有这儿,原来是个62米高的尿素塔,跟着也被拆除了。”安徽曙光集团总裁汪晓波说,有别于其他企业,化工企业涉及污染,老旧生产线无法搬迁,只能就地处理。“与其说改造,不如说是新生。”利用搬迁的契机,曙光集团实行自我革命,彻底转型升级,摒弃已经处在世界领先地位的化肥生产线,转而深耕石油加氢技术。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