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府在凤阳县西部偏北,距凤阳县城约23公里,刘府兴街很早,元代时即称遗碑市,清乾隆《凤阳县志》载刘谦封东胜伯居此,改今名“有营汛”。
早年“刘府”的确有刘谦、刘友仁弟兄俩,弟兄的发迹是与打虎除害有着一定的关联,至今在刘府老街西面,有半亩多扔满砖头瓦砾的高地。在这块高地的拐角上,有一块古老的石碑,在正面刻着一只凶猛的恶虎,二个精悍的武士举着兵器猛斗大虫。在背面雕着密密麻麻的文字,只有一行大字还较清楚:“大明东胜侯,东胜伯之碑。”这个地方就是当年的古寺名叫“猎虎寺”,这两位打虎英雄就是大明东胜侯刘友仁,东胜伯刘谦。
据传元朝至元年间,刘府一带猛虎成群。东到庐山,西到欢山,南到离山,北到燕山,四方百姓无不骇然。要打此路过,必须纠集百人以上方可行走。各州府县到京城告急奏折似如飞蝗,元朝统治者集团,只顾对农民实行血腥镇压,不设法剿灭虎患,故此四方百姓带来的灾难越来越深。
至元六年,一武术杂技团从楚城淮南到濠梁去,刚到西泉,一轮红日像个斗大的金球滚下山去。当地百姓劝慰他们等凑百人后再走,可他们艺高胆大,不听百姓的劝阻而奔向虎穴。他们刚到现在的刘府老街西头,东方便升起一轮明月。由于远劳疲乏便在荒草之中席地而卧,因男女有别,两个血气方刚的武生另睡一处。时至四更,狂风大作,在半人多深的荒草之中窜出几只白额大虎,风扫残云似的扑向正在甜睡的杂技演员。可怜,他们的武艺还没得到施展,一个个便断命虎口。唯有另睡的弟兄二人没有遭祸,他俩听到惨叫知道不好,翻身抽出九节钢鞭,一直和老虎拼搏到天明,老虎潜逃了。兄弟俩望着死去的老小,哭得死去活来,最后俩人掩埋了尸骨,折箭发誓:“不除此间虎患誓不为人!”从此兄弟俩在此卖艺为生,不管是七月酷暑,还是三九严寒,两人都坚持刻苦操练武艺,苦练射箭本领。三年过去,兄弟俩不但练出了百步穿杨的箭法和打虎的本领,而且还掌握了老虎的生活习惯和经常出没的地方。
话说杂技团十多名杂技演员死亡的第三周年到了。刘氏兄弟提枪带箭,来到已故演员的荒坟上,恰好一只大虎从墓旁荒草中窜出。刘友仁握剑在手,刘谦抽出钢枪和大虎殊死地拼搏。没有半个时辰,这只大老虎便被兄弟俩打死在墓前。他俩打虎除害的消息传开后,四方的武士纷纷来拜,都自告奋勇要跟弟兄俩彻底除灭此间的虎患。他们出生入死,同心协力,在三个月内除灭了此间的虎患。为了纪念死去的杂技演员,兄弟俩把虎骨和虎皮卖掉,在坟前建一座庙。后人为了不忘掉这两位打虎英雄,便在庙前立块高大的石碑。也就是现存的这块古老的残碑,并将此庙取名叫“猎虎寺”。
朱元璋创江山,弟兄俩带着这支打虎队伍投奔明军,跟着朱元璋打东闯西,立下赫赫战功。刘友仁被朱元璋封为东胜候,刘谦为明初中军都督府左都督,后因年老离职回凤阳后死于家中,明永乐十二年三月成祖及皇太子遣家祭刘谦赠封东胜伯,这样刘府之名就沿袭下来了,民国34年定、凤、怀县属刘府区,现为刘府镇。
来源:《千古传奇·说凤阳》
编辑:凤阳传媒中心 郑孝荣
推荐文章
喜欢此文可下方点ZAN,分享给朋友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