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乎每一个职场人士,都会面临跳槽的问题。
然而,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做出最理智的选择。
为什么是理智而不是正确的选择?
每一个想要跳槽的人,多少都带着各式各样的积累情绪。
这个情绪可能是对公司的不满、也可能是对瓶颈无法突破的无力感、也可能是对自我的不清晰认识,或者是多种因素的纠缠在一起。
而在情绪化的情况下,往往最容易做出错误的选择。
在这种情况下,做出一个完全对的选择很难,能做出一个理智的选择,已经是对选择本身最大的负责。
▌跳槽的第一个关键点:不要为了逃避问题而跳槽。
围城里说过一句话,“城里的人拼命想冲出来,而城外的人拼命想冲进去。”
你在现有公司遇到的问题,有很大的概率在下一个公司也会遇到。
完全没有问题的公司是不存在。
所以,别抱有侥幸的心理,以为跳槽后一切的问题将不复存在。
反而很多的问题,当你愿意用接受的心态去面对时,你会找到更好的解决方案。
每一次跳槽前,都应该问自己一个问题:你为什么想跳槽?
提问是让一个人思考的最好方式。而你的答案,会让你更明白自己想要什么。
▌跳槽的第二个关键点:知道自己想跳槽的最根本原因,这个最根本原因,需要和你的阶段目标结合起来。
跳槽不一定就是向上跳,一次真正好的跳槽,是能够帮助你解决自己当下阶段的困境。
▌跳槽的第三个关键点:如果你非常笃定自己不喜欢现在从事的行业,越早跳槽越好。
▌跳槽的第四个关键点:每个人在跳槽时,都应该做一份《跳槽对照表》或者《跳槽收益表》
这张表,可以帮助你跳出感性,做出最理性的选择。
这张表可以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显性因素,可以直观的做出比较和判断。
比如薪酬、培训机会、岗位切合度、行业发展、公司是否有名气等
就公司名气而言,我想起了前央视主播青音讲过她的一段经历,在刚刚从央视辞职后,发现一到需要做自我介绍的时候,她是很惊慌的。
因为刚创业,还没有多大的名气,好像再怎么介绍自己,都不够响亮。但还在央视时,无论去到哪里,只要说自己是央视主播,没有谁是不知道的。
所以,现在很多从有名的公司出来自己创业的人,都会强调自己是前央视主播、前腾讯运营总监等这些标签。
另一类是隐形因素,你需要加入新的公司后,才可以做出比较和判断,比如公司的内部协作、上司的能力、上升空间等。
跳槽是一种冒险,不去试一试,谁也不知道结果。
但会跳槽的人,他的内心是有一份《跳槽对照表》的,做对选择的概率会大大增加。
为自己建立一份《跳槽对照表》,并在每一次跳槽后不断丰富它,你会越跳越有感觉。
▌跳槽的第五个关键点:最聪明的跳槽,是累积式跳槽。最愚蠢的跳槽,是每隔一段时间换一个全新的行业。
说到跳槽,还有一种现象非常普遍,那就是跳槽上瘾。
凡是短时间内跳槽多个行业的,在我这里,基本连简历关都过不了。
大家在跳槽时,记得一个原则:不要同时更换行业和岗位。
无论在任何岗位,如果你呆的时间少于一年,你只能了解到工作的皮毛,更何况频繁更换行业这个更大的行为。
累积式跳槽,才能让你越跳越好。
什么是累积式跳槽,带着你的岗位技能、行业累积、客户资源任意维度跳,而不是每一次都是全新的开始。
为什么很多人到了35岁会有中年危机?
假设35岁前换了两次行业,35岁时针对每一个行业平均只有5年左右的积累,而一个完全没有换过行业的人至少有了10年的积累,谁会占优势?
工作到2-3年左右时也是一个坎,很多人会觉得工作不顺利是因为到了一个瓶颈,状态不好就想跳槽,觉得这样做仿佛一切的烦恼都可以抛开。
就是开头提到的S的故事,其实这样做只是让你从头开始,到时候还是会遇到和原来工作类似的困境,不同的是困境会换一个面貌,但本质都是一样的。
其实每个人都会经历这个过程,总会碰到几个瓶颈,你熬过去了而别人没有熬过去你就领先了。
跑过马拉松的人会知道,刚开始跑的时候是很轻松的,但是很快会有第一次的难受,但过了这一段又能接着继续往下跑。
接下来会碰到再一次的难受,坚持过了以后又能跑一段,你的跑步能力就是在这样的反复交替中得到了提升。
无论是跑步,还是职业生涯中的瓶颈,大多数人止步于第一次的“难受”,小比例的人能坚持到第二次,坚持到第三次以后的人更是屈指可数。
以大多数人的努力程度之低,根本轮不到拼其他的维度。
(文章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