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7日,全县春季农业生产暨小麦赤霉病防控工作现场会在三和集镇尚庄村召开。会议强调,今年小麦赤霉病防控形势严峻,各乡镇、各部门要严格按照省、市小麦赤霉病防控现场会精神要求,抢抓农时,迅速掀起春季农业生产热潮,切实抓好小麦赤霉病防控工作,为夺取夏季粮食丰收、实现全年既定目标打好坚实基础。
小麦赤霉病发生趋势与防治意见
一、发生程度:中等偏重至大发生。
二、预报依据:1、田间菌源充足。据我站3月29日调查,稻桩子囊壳丛带菌率为52.94%,较近三年同期高153.54%,较去年同期高871.38%;枝带菌率为14.25%,较近三年同期高119.91%,较去年同期高1800%,丛带菌率、枝带菌均为历年最高。3月29日镜检稻桩子囊壳成熟度指数24.44,发育进度与常年接近,与小麦扬花期吻合度高。
2、品种抗性不强。受近年来赤霉病连续重发及去年小麦播种偏迟影响,抗性较好的红皮小麦品种种植面积较大,品种抗性有所上升。但是,目前我县主播的小麦品种均不能有效抵御中等级别以上的赤霉病。
3、气象条件有利。据省气候中心预测,4月下旬至5月上旬有两次明显的降水过程,主要出现在4月21-23日和5月4-6日。这两次降水正处于我县大部分小麦的感病生育期,加之近期的雨水进一步加大了田间湿度,对赤霉病秆腐、穗腐的发生、蔓延十分有利。
4、运用安徽省农作物病虫监测预警平台综合分析预测方法分析,今年我县小麦赤霉病发生程度为4.35级,中等偏重以上发生。
三、防治意见
1、防治适期:于小麦齐穗至扬花初期进行第一次防治,隔5-7天进行第二次防治。小麦抽穗扬花期若遇连阴雨天气,还需开展第三次防治。
2、防治方法:选择内吸性强、持效性长且兼治后期叶部病害的复配制剂农药。每亩可用15%丙硫唑·戊唑醇悬浮剂60毫升或48%氰烯·戊唑醇悬浮剂80毫升或30%戊唑·福美双可湿性粉剂80克或45%戊唑·咪鲜胺水乳剂30毫升或28%烯肟菌酯·多菌灵可湿性粉剂90克等药剂兑水40公斤均匀喷雾,防治期间如遇降雨,可在雨停后立即补治。
小麦赤霉病防治技术明白纸
小麦赤霉病是我县小麦生产的首要病害,病菌在小麦花期侵染,经一定潜育期再显症、扩展,侵染显症后无药可治,一旦错过防治适期,开花灌浆期遇雨,侵染危害,不仅导致减产,还会带来容重降低、不完善粒增加、真菌毒素超标等不良问题,严重影响小麦生产安全、质量安全和种植效益。防治方法:
1.适期用药。坚持“预防为主、主动出击”的防治策略,采取“适期防治、见花喷药”的防控措施,做到把准时期、两次防治不动摇,即首次用药掌握在小麦扬花初期(对大户或扬花期天气预报有连阴雨,可提前到抽穗期打第一次药);第一次用药后5-7天开展第二次防治;对高感品种、生育期不整齐、花期遇多阴雨天气的田块,还应实施第三次防治。
2.合理选药。优先选用防治赤霉病兼治小麦叶部病害的复配制剂,如氰烯·戊唑醇、唑醚·戊唑醇、丙唑·戊唑醇、戊唑·咪鲜胺、咪铜·氟环唑、苯甲·多抗、苯甲·丙环唑、戊唑·百菌清、戊唑·噻霉酮、丙环·福美双、甲硫·戊唑醇、戊唑·多菌灵、咪锰·多菌灵、戊唑·福美双、氟环·多菌灵、烯肟·多菌灵等,或选择氰烯菌酯与戊唑醇混用。由于我县多菌灵抗药性较高,慎用多菌灵单剂。尽量选用耐雨水冲刷的超微粉、胶悬剂等剂型。注意轮换用药,延缓抗药性、提高防治效果、减轻真菌毒素污染。
3.科学施药。使用自走式宽幅施药机械、无人机、热雾机、机动弥雾机、电动喷雾器等施药机械,尽量避免使用担架式喷雾机。按药品说明书推荐用药上限用足药量,对足水量,对准穗部,均匀喷雾。热雾机防治,应配合稳定剂使用;无人机尤其是多旋翼无人机作业,应添加沉降剂。
4.一喷多防。以小麦赤霉病防控为重点,根据病虫情预报,兼顾叶锈病、白粉病、蚜虫等病虫及早衰、干热风的防控。药、肥、生理调节剂混用、各计各量,一喷多防,保粒增重。
来源:县农技推广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