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流行季
又!来!了!
“预计2018年是高峰年”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话了
国家最新监测显示
3月份全国手足口病报告的病例
已经达到2.8万例
是2月份的两倍以上
病例报告数开始上升
这预示着手足口病逐渐进入流行期
安徽省卫计委4月16日
发布3月全省法定传染病疫情
统计显示
全省手足口病报告病例
由2月的1521例增至4144例
省卫计委专家提醒
手足口病已经进入流行季
家有幼儿的居民要注意做好预防措施
认识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儿童常见传染病,主要由肠道病毒71型(EV71)引起,5岁以下婴幼儿是主要感染对象,有高传染性,患儿常可自愈,但极少数可引起重症和死亡。自2010年以来,手足口病发病数一直位列我国法定报告传染病首位,死亡数位列法定报告传染病前五。
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感染科主任徐翼介绍,手足口病可以通过消化道排泄物、呼吸道飞沫传播,在日常生活密切接触中容易传染。
手足口病的潜伏期大约有3~5天,早期会出现手脚、臀部皮疹,口部疱疹,小婴儿可能会表现为流口水、抗拒进食。“如果有发热,38.5℃以下可以物理降温,38.5℃以上,服用对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退热,都是安全的。”
手足口病是自限性疾病,大部分病例在5~7天都可以自行恢复,专家建议在附近就近治疗。
虽然手足口病大部分都属于轻症,但是,由EV71引起的手足口病一定要警惕。徐翼表示,可以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有很多种,但超过95%手足口病死亡病例都是感染EV71引起的。
对于家长来说,如何发现重症手足口病的苗头呢?
手足口病症状(资料图片)
“年龄是一个很重要的指标。”徐翼说,手足口病重症病例集中在5岁以内、死亡病例集中在3岁以内。手足口病早期有的症状和呼吸道感染类似,但假如上述年龄段的孩子在手足口病流行期出现了可疑症状,家长心中就要有根弦,如果发烧持续在38.5℃以上、吃了退烧药退热效果也不好,并且出现了惊跳、抽搐、呕吐、精神萎靡、呼吸急促、四肢发凉、皮肤发紫发花等情况,这个时候就一定要马上到医院就诊。
轻症患者症状:
发热
手、足、肛周等部位出皮疹
口腔出现疱疹、溃疡
胃口变差
婴儿患者会不断流口水
重症患者症状:
38度以上高烧持续不退
手脚冰凉
精神不振
抖动频繁
呼吸急促
呕吐、心情烦躁
以上这些都是演变重症病例的预警信号
如果出现一定要带孩子及时就医
EV71病毒容易侵入中枢神经系统
造成神经源性肺水肿、肺出血
继而造成全脑衰竭
甚至脑死亡
重点提醒
由于手足口病的初始症状与普通感冒发烧相似,所以在流行季节,孩子出现发烧、精神不振等症状时,家长一定要提起一根弦,警惕孩子是不是患了手足口病。
预防手足口病 记住这几招
第一招:勤洗手

手足口特别容易侵袭5岁
尤其是3岁以下的孩子
因此
老师和家长一定要督促
上幼儿园的孩子勤洗手
3岁前的孩子
喜欢咬手指
照顾者一定要给孩子勤洗手
第二招:重隔离

一孩家庭如何做好隔离?
在手足口病的流行期,不仅宝宝们要注意,家长们更要留心!因为成人也可以感染导致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只是一般不发病,却会把病毒带回家传染给孩子。
一旦孩子确诊手足口病
一定要在家里隔离2周
2周后才能上学
两孩家庭如何做好隔离?
不少爸爸妈妈都经历过:一个孩子得病刚好转,第二个孩子又来“惹事”。徐翼提醒家长:两孩家庭如果有人患手足口病,一定要做好隔离!
两个孩子最好分房间隔离
如果条件不允许
至少要隔离3米
家里要保持通风
爸爸妈妈要做好个人防护
照顾完生病宝宝
接触另一个宝宝时
一定要洗手
甚至换一套衣服
第三招:打疫苗

徐翼认为,预防EV71病毒感染
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接种EV71预防疫苗
保护率达到95%
大大降低感染的死亡率
适合6个月至5岁的孩子接种
EV71疫苗是我国针对手足口病重症首先研发成功的针对EV71病毒的疫苗,属于二类疫苗,自愿自费接种。
来源:安徽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