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品读定远人物 弘扬时代新声。”欢迎各界朋友投稿(文字、图片、视频等),我们将择优刊发并支付稿酬。
投稿邮箱:czdyxw@163.com
联系电话:0550--4030300 18019861355,来稿请注明“”定远人物专栏。
李善长字百室,定远县定城曲阳坊(今定城镇黉学巷)人。生于元仁宗皇庆二年(1313年),死于明太祖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终年七十七岁。
李善长从小读经阅史,长大有智谋,会计算,学习历代法家言论,所推测的事情,往往无误,很受乡里看重。元顺帝至正十三年(1353年)秋七月,朱元璋略地定远、进军滁州途中,李善长迎谒,朱元璋知道李是定远士民中素有声望的长者,待以宾礼,留幕下,从容问道:“现在四方起兵,互相战斗,照这样打下去,天下什么时候才能统一安定呢?”李善长回答说:“古时秦朝大乱,汉高祖刘邦起兵时不过一个布衣,然而为人豁达大度,知人善任,不好杀人,五年时间,灭秦亡楚,开创了汉朝第一代帝业。今天元代朝纲紊乱,天下已经土崩瓦解,不可收拾。明公家住濠州,距离汉高祖家乡沛县不远,淮河南北沛、濠的山川、王气一脉相连,古时刘邦开创的帝业,今天临到明公的身上,尽其力量而为,平定天下不是太困难的事情。”这一番话正说到朱元璋的心坎上,既医治了他长期存在的心病——出身卑微;又指明了他学习的榜样——刘邦,努力奋斗的目标——帝业。朱元璋大喜,使掌书记,画馈饷,甚见亲信。从下滁州,为参谋,预机划。这时,朱元璋部队人员三万多,战将数十员,威名日盛。四方起义、结寨自保和义兵归顺等反元诸将来归者,善长考察其材,言之元璋,量材使用,又向诸将宣传元璋好处,从而使归者皆得自安。新旧诸将有以势力互相猜忌、摩擦者,善长互相劝说,委曲调护,多方维护内部团结。不久,郭子兴从泗州来到滁州,朱元璋将部下数万人马全部交给子兴,奉其号令。后元军攻滁,方使元璋率兵抵御。约月余,子兴听信谗言,悉夺元璋兵权,又欲收善长置麾下,辅助自己。善长涕泣自诉,固谢弗往,元璋深依之。元顺帝至正十五年(1355年),朱元璋总兵和州,诸将多子兴故部曲,除汤和听命唯谨外,其余不尽心服,善长委曲调护,使诸将接受元璋命令和军纪。一次,朱元璋率军自将攻击鸡笼山寨,少留兵佐善长居守和州,元将谍知,发兵袭击,善长设伏诱敌,以少胜多,大败元军于和州城外,朱元璋以为能。
朱元璋得到巢湖水师,善长极力赞成渡江。既拔采石,进攻太平县时,善长预先写好军纪安民告示,张贴大街小巷,一卒违令,当众立斩,从此无敢犯者,全城肃然。朱元璋为太平兴国翼元帅,以善长为帅府总管。从克集庆(今南京市),将取镇江,元璋恐怕诸将不能严格约束部下,召集诸将站立帅府大堂,元璋故意发怒,像要处罚诸将以往驭下不严格的错误,善长力救得解。镇江下,民不知有兵。元璋为江南行中书省平章,以善长为参议。当时,军机进退,赏罚章程,多决于善长。以后,改枢密院为大都督府,又命善长兼领府司马,升行省参知政事。元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元璋为吴王,善长被拜为右相国。善长明习故事,裁决如流,又娴于辞令,元璋有所招纳,辄令为书。前后自将征讨,皆命居守。将吏帖服,居民安堵,转调兵饷无乏。尝请榷两淮盐、立茶法,皆斟酌元制,去除弊政。既而复制钱法,开铁冶,完鱼税,国用益饶,而民不困。吴王朱元璋元年(1367年)九月,论平吴功,封善长为宣国公,改官制尚左,以为左相国。渡江初,用刑颇重,法有连坐三条,善长请自大逆以外,皆除去。后与中丞刘基等裁定法律,颁示中外。元璋即帝位(1368年),追帝祖考及册立后妃、太子、诸王,皆以善长充大礼使,置东宫官属,以善长兼太子少师,授银青荣禄大夫、上柱国录军国重事,余如故。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元年(1368年)四月甲子,元璋车驾发京师,幸汴梁,视察徐达、常遇春等北伐中原事宜,专委善长留守,一切听从便宜行事。寻奏定六部官制,议定官民丧服及朝贺东宫事仪,又命监修元史、编祖训录、大明集礼诸书,定天下狱渎神祗封号,封建诸王,爵赏功臣,事无巨细,悉委善长与诸儒臣谋议行之。洪武三年(1370),大封功臣,元璋认为李善长虽无南征北战汗马劳苦,“然事久”,处理杂务,治理后方,供给军食,功甚大,宜进封大国,乃授开国辅运推诚守正文臣,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太师中书左丞相,封韩国公,岁禄四千石,子孙世袭,予铁卷,免二死,子免一死。时封公者,唯徐达、常遇春子茂、李文忠、冯胜、邓愈及善长六人,而善长位第一。制词比之萧何褒嘉甚高。
李善长其人,外表上虽宽厚和气,而内多忮刻待人,参议李饮冰、杨希圣在工作中稍为侵犯善长的权利,即按其罪,罢出为官。经常与中丞刘基争议法律条文,总认为刘基不附已意,使刘基惶恐不安,向元璋申请告归乡里。元璋前后所任大臣张昶、杨宪、汪广洋、胡惟庸等皆获罪,而善长却官运亨通,富贵无极,因而意益骄,元璋开始微厌之。洪武四年,李善长有病,正好被元璋找出借口,一面胁迫,以疾致仕,一面赐临濠地若干顷,置家冢户一百五十,给佃户一千五百家,仪仗士二十家,罢免了善长所有官职和权力。五年病愈,朱元璋只好任命李善长为建造中都城皇宫、皇陵总监,安置江南富民十四万充实濠州的事务工作。等于被羁留在濠州数年,不得干预国事了。七年,元璋提拔善长弟弟李存义为太仆丞,存义子李伸、李佑皆为地方官员;九年,元璋以临安公主下嫁善长子李祺,拜驸马都尉。公主修妇道,时人称美。
就在李祺和公主婚后一个月,御史大夫汪广洋、陈宁上告李善长:狎宠自恣,陛下病不视朝几及旬,善长不去问候;驸马都尉李祺六日不朝,宣至殿前,又不引罪,大不敬。为此受到岁削禄千八百石的处罚。不久,命与曹国公李文忠总中书省大都督府御史台,同议军国大事,监督艮丘工程,这是朱元璋又打又拉的权术,其实李善长早已有职无权了。初,李善长任丞相期间,定远人胡惟庸为宁国县令,利用家乡关系,惟庸馈赠善长黄金二百两,善长推荐惟庸为太常卿,不久,又升为中书参政,故惟庸与善长深相交结,以兄女妻李存义子李佑,结成儿女亲家,往来更加密切。洪武十三年正月,胡惟庸以谋反罪伏诛,坐党死者甚多,善长官爵如故。御史台缺中丞,以善长理台事,数有所建白。胡案事过五年到洪武十八年,却有人上告李善长弟弟李存义父子实是胡惟庸一党,朱元璋给点面子,下诏免死,安置崇明岛劳役。而善长却不谢恩,朱元璋埋恨在心。谁知又过五年,即洪武二十三年春,善长年已七十七岁,老不检下,还要营造宅第,又倚老卖老,从信国公汤和处借调卫卒三百人,帮助劳役。胆小怕事的汤和只好密报皇上,以便推卸自己的责任。恰巧本年四月,京民坐罪应徙边者,开始发配外地安置,善长却向元璋数次请免其私亲丁斌等。朱元璋大怒,指定司法部门查审丁斌,原来斌是胡惟庸家里办事人员,因而供出李存义父子与胡惟庸往来交通等状。元璋下令逮捕存义父子审问,供词连到李善长云:惟庸有反谋,使存义阴说善长,善长惊叱曰:“尔言何为者,审尔九族皆灭。”不久,又使善长故人杨文裕说之,云事成当以淮西地封为王,善长惊不许,然心颇动。惟庸乃往见善长,犹不许,居久之,惟庸复遣存义进说,善长叹曰:“吾老矣,吾死汝等自为之。”或又告善长云:将军蓝玉出塞至捕鱼儿海,获惟庸通沙漠使者密信,善长匿不以闻,于是御史交章弹劾善长。而善长家奴庐仲谦等亦告善长与惟庸通赂遗交私语。狱具上呈谓:善长元勋国戚,知逆谋不发举,狐疑观望,怀两端,大逆不道。正在其时,有言星象告警,占卜结果,当死大臣消灾,于是朱元璋乘机诛杀李善长妻女弟侄七十余人。同时,吉安侯唐胜宗、平凉侯费聚、南雄侯赵庸、荥阳侯郑遇春、宜春侯黄彬、河南侯陆聚等开国功臣皆坐胡党死。而已故营阳侯杨璟、济宁侯顾时等追坐者又若干人。朱元璋手诏条列其罪,附著狱辞,为《昭示奸党三录》布告天下。善长子李祺与公主徙置幽禁,久之卒。祺子芳、茂以公主恩得不坐。李芳为留守中卫指军。李茂为旗千卫镇抚,罢去世袭。
开国功臣、宰相李善长之死,究竟是知道胡惟庸逆谋不报而该死,还是朱元璋有意罗织胡党而冤死?对此,历来史学界就有不同的说法,善长死之明年,虞部郎中王国用上书为之辨冤说:“善长与陛下同心,出万死以取天下,勋臣第一。生封公,死封王,男尚公主,亲戚拜官,人臣之分极矣,藉令欲自图不轨,尚未可知。而今谓其欲佐胡惟庸者,则大谬不然。人情爱其子必甚于兄弟之子,安享万全之富贵者,必不侥幸万一之富贵。善长与惟庸犹子之亲耳,于陛下则亲子女也。使善佐惟庸成,不过勋臣第一而已矣,太师国公封王而已矣,尚主纳妃而已矣,宁有加于今日。”朱元璋得书竟不加罪,可知善长罪不该死。胡案发生在洪武十三年,当时同诛者不过陈宁、涂节数人,而李善长职位如故。事过十年,朱元璋忽然从淮西派首领李善长头上开刀,再次大兴胡党大狱,大肆杀戮功臣,族诛至三万余人,朱元璋这一反常的举措,还不值得令人深思吗?(熊明陶)
(材料来自《明史》本传、谈迁《国榷》、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吴晗《朱元璋传》和明、清省府县志等书有关章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