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经“滁州好人”专家评审团审议和群众投票,肖庆红等12人获评2018年3月份“滁州好人”。
肖庆红
肖庆红,女,凤阳县文化馆副馆长,凤阳花鼓市级传承人,敬业奉献好人。三十多年来,她乐于奉献,义务向城乡群众、大中小学学生辅导、传授国家级非遗“凤阳花鼓”技艺,为凤阳花鼓的传承和发扬做出了巨大贡献。
1983年,肖庆红成为凤阳县文化馆一名工作人员,从那时起开始从事凤阳花鼓、花鼓灯和其他民间曲艺艺术的表演、传承、创作、宣传等工作。她深深领悟到: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凤阳花鼓有凤阳“一绝”之美称, 2006年凤阳花鼓入选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凤阳花鼓又称“花鼓”、“打花鼓”、“花鼓小锣”、“双条鼓”等,起源于凤阳府临淮县(今凤阳县东部),是一种集曲艺和歌舞为一体的传统民间表演艺术。
凤阳花鼓最初的表现形式为姑嫂二人,一人击鼓,一人敲锣,口唱小调,花鼓小锣作为伴奏乐器穿插期间。演唱的曲目多为当时的“时调”,主要有《凤阳歌》、《鲜花调》、《王三姐赶集》、《孟姜女》等。新中国成立后,文艺工作者对凤阳花鼓加以改革,采用了一些新的表现手法,剔除了小锣,专用小鼓伴奏演唱。
凤阳花鼓韵味十足、音乐柔美、动作灵巧、打法多变,不论是在音乐、鼓点还是动作上,都有着独特的魅力。肖庆红介绍,凤阳花鼓鼓面直径3寸左右,鼓条为两根1.5尺的细竹鞭。表演者左手执鼓,右手的食指和中指、无名指和小指分别夹执一根鼓条敲击鼓面。凤阳花鼓精典动作有凤回头、铁翻扇、旋涡转、遮阳扇、上山步等,有人感觉动作难度甚比瑜伽……
为了让更多的人喜欢花鼓,肖庆红还把当地民歌融入到凤阳花鼓舞蹈中,形成多个与时俱进的凤阳花鼓曲目。其中,《鼓乡情韵》《花鼓声声》等成了经典节目。
肖庆红说:“一个可以传承的文化,不仅要有自身的精髓,还需要被广泛认可。”为了扩大凤阳花鼓的传播范围,她经常到中小学、职业院校、高校、企事业单位、驻地部队,义务辅导排练花鼓节目,培养出数千名凤阳花鼓的热爱者、传承者。在凤阳武警中队排练时,她将柔美的花鼓舞融入了阳刚之气,开创了男子打双条鼓的先河。
肖庆红与他人联合编导、创作的凤阳花鼓健身舞,让花鼓走进了百姓日常生活。今年6月,省老年人体育协会专门举办省级培训班,将凤阳花鼓健身舞向全省推广。此外,她还开展太平鼓说唱、淮河大鼓等民间曲艺的传承与保护工作,还把凤阳民歌和凤阳服装从历史拉进现实中。
因为对凤阳花鼓的痴迷,周围的人都开玩笑地说她是“花鼓疯子”。她却说,作为一名传承人,就要不计回报地做好文化传承工作。
多年来,肖庆红编导的凤阳花鼓节目参与国家、省、市各级演出活动数百次,获得许多奖状和证书。她还配合中央电视台和很多省、市电视台拍摄凤阳花鼓专题。
长按下图识别关注国凤阳公众号
▼
长按下图识别下载微凤阳APP
▼
长按下图识别进入凤阳新闻网
▼
![]()
来源:滁州网 编辑:凤阳传媒 高洁
推荐文章
喜欢此文可下方点ZAN,分享给朋友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