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古代建筑中,桥梁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几千年来,勤劳智慧的中国人修建了数以万计奇巧壮丽的桥梁,这些桥梁横跨在山水之间,便利了交通,装点了河山,成为中国古代文明的标志之一。
滁州,南接金陵,北望中原,山水人文绝佳,今为南北要塞,素有“金陵锁钥,九州通衢,江淮保障”之称,滁州,文化底蕴深厚,灿烂的古文化州城留下了大量的珍贵文化遗产,那我们今天就来说说滁州城内的古桥。
据清代《滁州志》载,古代架设的桥梁有五十六座,例如上水关桥、广惠桥、通济桥、三元桥等等,这些桥的年代大都比较久远,明代的建筑的比较多。
《滁州志——康熙、光绪》点校周惟熙:
滁城有许多古桥,因为滁州城是顺着河流建起来的,桥是非要建不可的,从上游说起,首先是上水关桥,接着是西桥,就是广惠桥,还有一个南桥,也就是通济桥,在往下游就是三元桥,就是我们现在讲的文德桥,在出了城以后,出了城就是下水关那个桥,因为河流往东就通向清流河,靠近清流河那个地方有一座桥,就是五孔桥。
《滁州志——康熙、光绪》点校周惟熙:
上水关本来是在嘉定年间修成的。到清朝的时候,门上还写着“嘉定十年建,康都统司创建”这么十一个字。到了明代的时候,朱元璋在滁州重建了上水关。时间久了,关门下面滴闸口都坏了,天旱的时候人都可以随便通行。
有一次,城外面发生了盗窃事件,管治安的卫滁城去抓捕盗贼。第二天,州官给赵大纲报告,赵大纲很惊奇,你夜里面怎么出去的,城门应该是关上。他就说了,上水关洞门,因为水干了可以来往行走。于是,赵大纲决定重修那个闸门,加强城防保卫。当时滁州的乡绅胡松写下了修上水关的记。
《滁州志——康熙、光绪》点校周惟熙:
因为下水关修的时候它两边没有人住,还专门安排了人来住,还重上了树,竹子,加强了防卫,滁州的上水关下水关原来就是起着防守的作用,和城墙连在一起的。
市民:
看过的,我们小时候都看过的,小时候这个桥大概轮廓是这个样子的,但是有的砖头破损了,有点不那么整齐了,以前这里隔断了,都是老一中的地盘,这里原本有住家在上面,乱七八糟的,自从化为省文物保护单位过后就慢慢的开始整修了,这个整修大概有2年了。
还有大家比较熟知的南大桥,因为南大桥是交通要道,所以在解放后共重修了2次,成为了现在的样子。除了这些桥外,还有赤湖铺桥,官庄桥,东阳桥,保生桥等等,这些桥电视机前的您还记得吗?城内古桥是属于滁城的旧时记忆,而除了这些桥外,下期节目我们将为大家说说滁城内古“井”的故事。
来源|滁州全接触
主办|滁州市旅游局
运维|滁州学院蔚然新媒体中心
小编|许海潮
联系|chzu@qq.com(如觉侵权请联系删除)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