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馈赠给凤阳名山胜水,孕育了内涵厚重的淮河文化,哺育了布衣皇帝朱元璋,唱响了脍炙人口的“凤阳花鼓”,因此以明帝之乡、花鼓之乡、曲艺之乡享誉海内外。
凤阳古为淮夷之地,春秋时名为钟离子国,隋称濠州,历唐、宋、元三朝未变,明洪武七年(公元1374年)朱元璋为家乡赐名“凤阳”沿用至今。凤阳在历史上,古有“帝王之乡”之名,今有农村改革“大包干”发源地之誉。凤阳是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的故乡,文物古迹众多,文化遗存丰富。明中都皇故城及明皇陵石刻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明中都鼓楼、古钟离子城遗址、龙兴寺、禅窟寺摩崖石刻、陈德墓及石马金石刻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还有庄子、惠子观鱼谈乐的庄惠濠梁观鱼台,苏东坡题名的禅窟寺、玉蟹泉以及韭山洞古战场遗址等100多处。
明太祖朱元璋调集全国百万之众、天下名木,历时六年修建在这里明中都皇城,以一天中轴线纵贯全程,遵循左祖右社,初建之时规模宏大,被现在誉为“东方巴比伦”、“明代第一流”;号称明代第一陵的明皇陵,安葬着朱元璋的父母亲人,其亲自撰文的皇陵碑至今已经历600多年风雨,这里的石刻数量之多、刻工之精美为历代帝王陵之冠;龙兴寺是江淮一带的佛教中心、著名的皇家寺院,有“改朝换代江河变,唯独钟声绕凤阳”之说。
位于县城中央的明中都鼓楼,以其高大雄伟为国内之最,被称为华夏第一谯楼,“万世根本”四字分外醒目,每一处,一景一物、一事一人、一字一画,都让人陷入对凤阳悠久历史文化的沉思。
凤阳被称为“花鼓之乡”。凤阳花鼓起源于元末明初,距今已有近700年历史,是根植于凤阳民间的戏曲艺术瑰宝。明朝中后期,流传到江浙一带;清末,凤阳花鼓漂洋过海到了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家。凤阳花鼓被称为“东方芭蕾”。
凤阳花鼓是凤阳民间文化的凝聚和升华,既具有民间文化中群众自娱的普及性、大众性和农耕文化等特征,因帝王的推崇使得凤阳花鼓的表演形式变的儒雅、细腻,经过了历史积淀,凤阳花鼓融入了不同时期的品质,变成一种多元文化的融合。
因为凤阳是地处南北方交汇之处,南北方的文化习俗、生活细节等也为凤阳花鼓的表演形式提供良好地演绎基础,这些都使得凤阳花鼓有蚀特的地域特征。
拍摄花絮
拍摄花絮由本片摄像师【高先祥】提供
来源|看安徽视频平台
主办|滁州市旅游局
运维|滁州学院蔚然新媒体中心
小编|王鑫
联系|chzu@qq.com(如觉侵权请联系删除)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