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雪我不羡慕南方
也不羡慕有暖气的北方
我只羡慕那些
可以放假在家躺着的祖国花朵们
可是我们依旧只能默默的搬着砖
毕竟这个天已经
冷到穿棉裤也没用…
▼
顶着即将冰冻的脑袋
回想小时候的我们
在雪地里画脚丫
小时候的下雪天
那时的下雪天,
比现在冷得多,
风吹得也更加凛冽。
孩子们最爱划玻璃窗上的冰花,
哈一口气,化一片,用手涂抹,
在玻璃窗上开心的画着画。
- 妈妈牌老棉鞋 -
那时候,
没有商场、淘宝和海淘,
没有各种明星同款的雪地靴!
妈妈的老棉鞋是冬日必备!
做鞋子时,要把鞋样做出来,
小心翼翼的夹在书里。
老棉鞋的花纹也都差不多,
可比现在的雪地靴暖和太多了。
- 热水袋 -
那时候,
还没插的电热水袋。
用的是这种厚橡胶的,
灌满热水,盖子拧紧,扔被子里,
或睡觉时,怀里揣一个,
整个人暖暖的,不要太舒服。
- 热水瓶 -
那时候,
也没有各种暖手宝!
最常用的是医院里的输液瓶。
灌满热水,捂在手里,
别提多暖和了。
- 奶奶牌棉服 -
那时候,
还没羽绒棉,加绒打底裤、背心,
加绒的、珊瑚绒的厚袜子…
但我们也冻不着!
因为有奶奶亲手做的棉袄、棉裤,
用的都是特别蓬松的棉花!
还有厚厚的毛线袜!
- 大棉帽 -
那时候出门带的,
不是贝雷帽、毛线帽、礼帽…
而是能把耳朵遮起来的,
厚厚的雷锋帽或狗皮帽子。
戴上它,就耳朵一点都不冷~
- 大棉手套 -
那时候,
还没有各式各样的手套!
只有实打实的厚棉手套,
两只手套中间必定要带个绳儿,
要不然,侠们在外边野疯了,
手套就不一定哪儿去了!
- 泡澡堂子 -
那时候,下雪天太冷,
家里还没有淋浴、浴霸。
洗澡都去澡堂子的!
男、女浴室用帘子隔着~
泡泡浑身都热乎了,
水不热的时候喊一嗓子,
师傅就赶紧往里加煤。
- 厚棉被 -
那时候,
还没有羽绒被、蚕丝被,
也没有法莱绒、珊瑚绒的被套。
盖的都是自家弹的厚棉被!
棉被套都是大花布面,
没有拉链,必须用针线缝上。
天气好,就把棉被拿出去晒晒,
晚上裹着阳光的甘甜入睡。
- 玩雪 -
那时候,
堆雪人还没有这么多花样,
打雪仗也没有神器!
路面结冰特别滑,
孩子反而高兴,故意打冰溜。
丢起雪球来,
也一个比一个起劲儿。
那时候,
还没这么多火锅串串店。
冬天最爱的吃的是烤红薯,
满满一层灰也挡不住它的诱人飘香,
顾不了那么多,
直接掰开就吃,
满口生香,回味无穷。
那时候,
家里住平房的小伙伴,
肯定都看过父母烧炉子。
点好的炉子上面烧上一壶水,
不多一会,屋子暖了水也热了,
早起用刚烧好的温水洗个脸,
和现在热水器里的水一点也不一样。
大人做饭,水缸没水,
小孩就争着去水井里打水。
那时候水井的水冬暖夏凉,
拘在手里,感觉似乎还有热度。
每家除了囤一些煤炭烧火做饭,
还总会囤积一些蜂窝状的煤块,
烧水烤火,十分方便。
炉子底部有透气孔,孔盖可以调节。
那时候每家好几个孩子,
年龄差不多大的聚在一起,
玩得很快乐,冬天下课后,
老师害怕孩子不运动,容易感冒,
就会把孩子撵出去,
运动运动,晒晒太阳,
一群孩子就会在墙边挤悠。
那时没有电饭锅,没有煤气灶,
每顿饭都要烧柴火灶,
那时没有手机,没有qq微信,
联系只能靠写信发邮件。
来源|丁香医生、凤阳在线
主办|滁州市旅游局
运维|滁州学院蔚然新媒体中心
小编|王鑫
联系|chzu@qq.com(如觉侵权请联系删除)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