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最近
家长群里有个段子
什么《芳华》《前任3》《星球大战》……
太逊了,这才是大片
2018年1月底即将上映的年度国产灾难大片——
《期末考试》
期末考试很快就要到了,学生们都进入了紧张的复习阶段。很多家长发现孩子越是临近考试就越浮躁,这是很多家长的烦恼,该怎么办?每天都督促他抓紧复习,一天能说八百遍,然而并没有什么用。
小编要提醒各位家长,越是到了这种关键时期,就越要沉住气。孩子本身在这个时候就有不小的压力,也会比平时更加敏感一些。所以,家长此时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说话方式,有些话,千万别在这个时候说给孩子听,对孩子考试前的心理影响很大。来看看是哪些毒句在孩子复习时要做到少说或者避开不说。
复习得怎么样了?
其实家长们问这话的心理很好体会,无外乎是想从孩子那儿听到肯定的答复,为自己吃一颗“定心丸”。然而,我们看似不经意的一问,其实孩子并不觉得受到了“爱的关注”。任何一个学生,无论成绩优劣,哪怕是“北大清华种子选手”在考试之前也一定是心里没谱的,也一定是认为自己“还有好多要看的东西”,这种不确定是由于“对于未知的考试结果无法预期”,与实力无关。
而平时成绩较差的孩子,面对这样的问题,他会认为这是家长在向自己“要承诺”,想听到自己回答“都复习了”。明明考试压力就已经很大了,爸妈还要问这种增重负担感的话,结果有可能会导致孩子直接放弃复习,“破罐子破摔”。
2
一定要好好考,考到X名次就行了!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经历过这样的场景,为了给孩子解压,就会告诉他们,别紧张,小考试而已,照着前10名考都行了。很多家长会认为自己是在帮孩子放下包袱、是在为孩子减压,甚至认为自己说出这样的句子是多么开明、多么不容易。这叫解压吗?明明是换了种更让人有压力的方式在聊天好嘛!
说这句话的家长,是真的不嫌孩子在考前压力过大吗?都说考试要放平常心,可家长提前给孩子预设好要超越的目标,使得孩子心里一直存在着一个“名次排行”,这样还怎么安心复习?孩子一面想着“我一定要XX名”,一面又在担心达不到,在这两种心理的双重夹击下,孩子只能备受煎熬了。尤其是在考前,家长多表扬一下孩子的进步之处,帮助孩子建立自信,让孩子自信满满的走进考场。
3
你就专心复习,其他不用你管!
家长对孩子考试的重视程度,感觉已经超过了孩子自己。为了让孩子能够专心复习,家长甘愿当起了“保姆”,恨不得吃饭都喂给孩子。
可是,孩子每天只把心思放在学习上,就真的学的进去吗?我们都说学习要注意劳逸结合,而当孩子一连几个小时坐在那里看书复习时,效率真的高吗?
另外,家长以牺牲自己的方式来成全孩子,难免会让孩子产生自我优越感,觉得学习时的自己就是家里的老大,其他人都得听自己号令。久而久之,孩子甚至会拿学习当借口威胁家长,只要家长一叫他干什么,就推脱自己还有好多问题没有复习到,这样一来,家长也就不敢打扰了。而一旦孩子成绩不理想时,又会把责任推到家长身上,都怪你们让他干活了。
这样一个遇事只会推脱,没有责任感的孩子,学习再好又有什么用?
孩子的生活应该是丰富多彩的,不应只有学习这一项内容,而考试只是对孩子一个阶段内的学习质量的检测,不代表孩子的学习能力以及未来,家长不应过分看重。
4
考好有奖励,考不好的结果你懂的!
这是很多家长常用的方法,在考试之前,跟孩子约定好,如果这次成绩理想的话,就给孩子买一件他心仪已久的礼物,或者满足孩子一个愿望;如果考得不好的话,就惩罚孩子一个月不许看电视,或者一个月不买玩具。
这种约定看似是对孩子的一种激励,但其实对孩子来说,并没有什么好处。
当家长把奖励当作学习的诱饵提出来时,实际上是一种成人要求孩子以成绩回报自己的“行贿”手段。它让孩子对学习不再有虔诚之心,却把心思用在如何换取奖品,如何讨家长欢心上。这会让孩子的心总是悬浮在半空,患得患失,虚荣浮躁,学习上很难有心无旁鹜、脚踏实地的状态。而且就现在的孩子们来说,在物质上并没有太大的欠缺,所以物质奖励并不能真正刺激他们的热情。即使能带来一些动力,也是阶段性的,持续不了多长时间,而学习需要的是持之以恒的态度。
我不赞成使用奖励并不意味着父母不能在孩子每次成功的时候去欣赏和鼓励他,只是不要试图去用一种“奖励制度”去操纵孩子的行为。当孩子得到家长的真心认可时,会做得更好。
建议家长们:
期末复习期间,孩子压力也比较大,家长这时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不要让自己的一些负面情绪影响到孩子,多给孩子一些鼓励和正面的影响,给孩子比平时再多一些的耐心,帮孩子在考前先树立好信心,调整好心态,找出问题的根本并解决它,才是考前最应该做的事。
总而言之,希望家长们理解,成绩只是一时的,成长才是一世的。若孩子在每一次考试中,学习能力都能够得到成长的话,那对孩子的一生都有着积极的影响。孩子的成长比一时的成绩更重要,现在的成长是为了更好的以后。
图文:万敏(滁州儒林外国语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