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蓝字关注
编者按
皖东自古位居冲要,襟江带淮控南制北;滁州从来文华昭昭,唐诗宋文光照典册。于今更是传承经典,礼崇国学,书画名家辈出,熠彩之作纷呈。新锐教育集团,对传统文化一向秉持礼敬之心,视学生的素质教育为教育核心。现系列推出皖东书画名家系列,意在展示滁州丰沛文化成就,亦是乡土教育的有益教材。
袁少厚
男,1964年出生于安徽来安,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曾就读于中国书法高级研修班,中国美术学院山水进修班。书法作品参加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的展览并有获奖。作品入展:第四届中国书法兰亭奖,全国第三届行草书大展,首届“王羲之奖”全国书法作品展,全国第二届青年书法篆刻展,全国第六届楹联书法展,全国第二届草书艺术大展,全国第九届书法篆刻展,第二届中国书法兰亭奖“安美杯”书法大展,第二届“羲之杯”全国书法大奖赛,中国·贵州“百里杜鹃”书法作品展,中国(芮城)永乐宫第二届书画展百佳奖(第四届、第五届优秀奖)……作品入编《中国书法百家写兰亭序》《中国书法百家写李白、杜甫、白居易诗》《中国千名书家写经展》等书籍。出版有《袁少厚书画集》。
袁少厚没有固定的工作,书法就是他的事业。他在乡村搞了一个个人创作室,远离镇上的住家。
工作室几间屋子,前有菜园,后有池塘,院子里的梅兰竹菊都是他亲手栽种,为自己营造一个独立安静的创作空间。
他说,在这种环境中心自然就会静下来,没有干扰和噪音,在这里进行大作品创作,不在外东跑西跑浪费时间,因为“书法可以学习的东西太多了,越学越知道不足”。徜徉其中,便觉有悠然心会和陶然之乐。
“余自幼喜书画,居僻野山村,无任何书画范本,但见有可学之书,便兴而涂鸦,以足童年之快乐。”他在《袁少厚书画集》自序里这样起笔描绘童年。
在读小学一年级时,袁少厚就对笔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初中时,他在来安参加过一些短期的美术培训,虽然年轻时没有进入高等艺术院校进行科班学习,但对书画的爱好却始终在心里潜滋暗长。即使是生活在乡镇里,在以工艺美术行当维持生计长达10年的日子里,袁少厚对书画的喜好也始终不离不弃。
多年之后,而立之年的袁少厚下定决心,一定要在书法上投入大量精力,并视其为一生追求的事业。这时候的他,有一种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顽强拼搏、奋发进取精神。
在方向上,他迅速找到书法正确门径,抓住正脉,学习有法则的经典碑帖,避免误入歧途,堕入野狐禅。因为喜欢行草书,便把主要精力放在对草书史上历代大家碑帖的临摹之上,唐代的张旭、怀素,宋代的黄庭坚和清代的王铎、傅山这些草书大家的作品,都是他心摹手追的对象。在掌握古人笔法的基础上,再将他们融合打通。
近几年,袁少厚多次以作品参加市、省、国家级的书法展览。这期间,他通过对大量传统经典书法碑帖的研习和全面梳理,触摸并了解各个时代的书法艺术,对现代人的书法审美也有了一定的认识,并从中找到一些创作思路。
他说,这个时间非常漫长,他遍临了碑帖百余本。因为书法是抽象而高深的艺术,如果没有坐冷板凳的精神,想要取得成绩是不太可能的。
“南下北上”的学习,是袁少厚开阔眼界、奋力进取的阶段。南下,即在中国传统艺术最高殿堂中国美院进行了全面正规系统的学习,先入古、临帖,经典临摹之后,便不再盲目追求。北上,在中国书协研究班,经过一些全国书画界名家高手点拨,他的思想和眼界大开,对书法的认识也随之大进。
除了师法古人,切磋同道,袁少厚还通过大量阅读来滋养胸中丘壑。
他平时喜欢阅读古典文学、诗词作品,中国书法史、中国美术史、外国美术史,中国历代书论、历代画论和当代经典大师的书籍,以及外国大师的传记。
中国古代书法中,袁少厚醉心于晋人王羲之之高格,唐人颜真卿之博大,张旭怀素之豪放,元代赵孟頫之儒雅以及清代书法家的碑帖兼容。绘画崇尚宋元,范宽、李唐都是他特别崇敬的大家,西方则喜欢毕加索和梵高、莫奈等印象派画家。他觉得,中西方艺术虽然表现形式不同,但艺术美感却有相通的地方。搞艺术的人,就是要不断地丰富自己的学养,来增加自己作品的丰富性和自身的美学修养。
外表严谨内向、少言寡语的袁少厚,却选择了豪放浪漫的行草作为主攻堡垒,这看起来似乎有点难以理解。
其实,多年的自由职业培养了他喜欢自由,不愿受限制和束缚的性格,在平时的生活中,他率真而不拘小节,不喜浮华闹市,不跑市场不分心,不爱与陌生人交接,只专注于书法艺术本身。
非科班出身的经历又给予他一种不受桎梏随兴发挥的自由精神,他说,大型的草书和行书,大气磅礴,要人看出其中的真善美。书为心声,袁少厚的书法亦如其人,体现了一种“质朴自然清新雅正气象正大”(吕雪冰《摭谈少厚先生的书法艺术带给我们的启迪》)的个性特征。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研习传统书画者,往往需要深入山崖水湄,体悟山水,观摩写生,澄怀观道,“搜尽奇峰打草稿”,以山水之美开阔眼界,滋养内心,润泽笔端。
为了写生,袁少厚曾多次深入浙江浦江、西湖,贵州苗寨、遵义,河南太行山以及滁州的琅琊山。他尤其喜欢南方山水的清丽秀美、烟雨迷蒙,以其景色的清雅空灵可以涤除尘嚣,安定心灵。
袁少厚认为,写生非常有必要,因为如果一味临摹古人而不亲近自然,就会失去活生生的生活源头。奇景变幻、烟峦缭绕的自然,正是千百年来经典绘画的描摹对象。书画家要到大自然中去感受去领悟,才能重新认识古人的笔墨法则。
“萦回水抱中和气,平远山如蕴藉人”,书画是书画家内心世界的折射和自身人格的写照,袁少厚在绘画上崇尚范宽、李唐,黄公望,喜临宋元山水文人画,并以书法的线条和笔意融入绘事,在平远蕴藉中展现书画同源的艺术之境,使书法和绘画的姊妹艺术共放异彩。
文:小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