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滁州微旅游”免费订阅我
好友澜发微信说春暖花开了,我们去踏青吧。只有一天假能去哪呢?一抬眼,电视里正在播《琅琊榜》,就它吧——琅琊山。剧中的琅琊山可能是虚构的,我们要去的琅琊山却是真实存在的,此山位于安徽滁州。
周日清晨,阳光明媚,几朵云淡淡的舒卷在天边,天空似乎变得很轻,抛开琐碎的杂事,我们的心在这一瞬间也变得很轻。滁州离仪征不远,我们驾车一路向西,过六合后转向北,一个多小时的车程即到琅琊山景区。
我们从琅琊山北门入园,沿着宽敞的大道,徒步向山里前进。初识琅琊山是在初中课本《醉翁亭记》里,“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怎么走了好久还没有高山、泉水?是古人骗我,还是山川欺我?正恍惚间,澜大叫,看,左边有溪水,我们赶快跑过去,果然有一泓清泉在乱石之间曲折奔流,水声潺潺,并不大,仿佛水和石头在窃窃私语,据说这就是让泉之水。沿溪上行,山色渐深,草木泉石渐幽。
远远的一块巨石惹人注目,石上朱红大字“醉乡传承”,提示我们醉翁亭到了。果然,峰回路转,依山而建的醉翁亭赫然在目。亭前有让泉,旁边有小溪,终年流淌。
醉翁亭,居我国四大名亭之首,有“天下第一亭”的美誉,它是当时琅琊寺住持僧智仙和尚专门为被贬至滁州任太守的欧阳修而建。欧阳修常在此饮酒赋文,自称“醉翁”,便命亭为“醉翁亭”,并作了传世不衰的著名散文《醉翁亭记》。
站在醉翁亭上,春风习习,鸟语花香,游人哪能不醉?“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想象当年欧阳修呼朋唤友,笑谈渴饮,在此一醉方休,好不惬意,哪里还有贬谪之愁?
再览亭东的那块“醉翁亭”三个大字的巨石和那些长短不一的碑文时我忽然明白,也许欧公的愁绪都刻进了琅琊山的石头里了。醉翁亭四周的台榭建筑,独具一格,意趣盎然。
游览醉翁亭后,我们沿大路往南走,天气渐热,脱掉外套,继续往前走,大约半个小时就到达了深秀湖景区。湖是后来的一个人工湖,取《醉翁亭记》中“蔚然深秀”而得名,湖水碧波荡漾,清澈透底。湖面建有湖心桥,桥有九曲,通称九曲桥。桥墩用青石砌成,桥上筑有湖心亭,亭顶有金黄玻璃瓦,在阳光下耀人眼目,游人可凭水而乐,清凉爽快,堪称妙境。我们沿湖再往北行,道路两旁树木渐渐高大,山势也越来越陡峭,远看香火袅袅,琅琊寺到了。
琅琊寺和别的寺庙并无太大差别,只是它依山而建,殿堂隐映在绿树碧水之中。当我们进入第一道山门后,忽听钟声悠悠,使人如入仙境,神清气爽。“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远远的那一树树艳丽的紫色吸住了我们的眼,走近了看那不是桃花,是紫色的玉兰,张开的花瓣像一只只翩翩起舞的蝶,含苞的则像娇羞新娘,这是我在别的寺庙中未曾见过的花,一般寺庙里会种植松柏梅莲之类。但这些玉兰,在这里毫无违和感。
登上高高的阶梯进入弥勒殿,一如其他佛寺,后面供奉护法神韦驮,两边是“风调雨顺”四大天王,迎山门供奉弥勒佛。不同的是弥勒佛两边的楹联,一般寺院弥勒佛殿的楹联是: 慈颜常笑,笑世间可笑之人; 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 而这里的楹联是: 眼前都是有缘人,相亲相近,怎不满腔欢喜; 世上尽多难耐事,自作自受,何妨大肚包容。 从前我去寺庙,不管是久负盛名的台湾的中台禅寺、峨嵋山的金顶华藏寺,五台山寺庙群,还是家乡的大明寺,我都是匆匆而过,在这个小寺庙里我却仔细揣摩起楹联,忽然感觉自己脚步太快,灵魂已经跟不上了,站在佛前,我只有低头不语。
从琅琊寺出来后已是下午3点,,我们还有南天门没上去,此时我的膝盖隐隐作痛了,所以只能就此告别。琅琊山不负“蓬莱之后无别山”的美誉,我们却有负琅琊山:一天的行程安排的确不够。琅琊山,我们还会再见的。写到这里,澜发来一首词,用此结尾 :
登山路,
八面爽风来。
崖壁醉尝徽墨味,
游人濯洗让泉台。
美趣自心栽。
投稿方式:关注“滁州微旅游”直接发送图片和文字
编辑:诗耕
欢迎关注滁州市旅游局唯一官方微信公众号
滁州微旅游
长按二维码,自动识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