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日,在浙江宁波慈溪市举行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现场工作会上,国家文物局正式公布了第三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名单,滁州市凤阳明中都皇故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成功入选,成为目前安徽省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授牌仪式上,国家文物局局长刘玉珠亲自为凤阳授牌。
明中都入选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名单
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现场工作会在浙江慈溪举行
明中都皇故城遗址公园
是安徽首个国家级考古遗址公园
2017年3月,国家文物局启动第三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评定工作。截至7月31日,共有22个省(区)92处遗址申请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评定或立项。
通过前期资料搜集整理和初审、现场考察评分和专家评议等环节,国家文物局最终公布了第三批12家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和32家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名单。
会上,凤阳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陈开广代表第三批授牌的12个县作大会发言,全面介绍了四年来凤阳在遗址公园建设方面的举措,尤其是去年以来的巨大努力,并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和下一步工作安排进行了陈述。
据悉,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评选每四年举办一次,每次评选全国仅能有12处遗址公园入选,截至目前已成功评选三批次。此次凤阳明中都皇故城成功入选,正式成为全国36个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俱乐部的一员,同时也实现了安徽省在此项评选中零的突破。
明中都的历史变迁和现状
气势磅礴的明中都皇故城遗址
是老祖宗留给凤阳人的财富
凤阳明中都城始建于明洪武二年(1369年),是明太祖朱元璋称帝后,在自己家乡悉心营建的明代第一座都城,被国内古建筑学界认为是中国历史上最为豪华侈丽的都城。它的规划遵循《周礼.考工记》王城制度,上承唐宋,下启明清,为明南京故宫和北京故宫的营建提供了蓝本和实践经验,在中国古代都城建筑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从现存的明中都南城墙遗址
依然可以想象当年中都的繁华
六百多年以来,由于历代战乱影响,明中都遭受了严重破坏,地面建筑多毁圮,但许多重要遗址尚在,仍能显现当时建筑格局和规模的宏伟。1982年,国务院将明中都皇故城及皇陵石刻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12月,明中都皇故城考古遗址公园立项获国家文物局批准,2017年12月,明中都皇故城考古遗址公园正式授牌,成为安徽首个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东华门城台基础考古现场航拍图
明中都园区规划
明中都皇故城考古遗址公园规划范围以明中都皇城为中心,西至中都大道,北至万岁山,东至禁垣南路,东南至皇城护城河外扩50米,南至西长安街,总面积382.3公顷,其中核心区规划范围153.7公顷。总体规划结构为一轴一心两带四区九点。
★
一轴
明中都皇故城的中轴线,也是展示主轴线;
一心
明中都皇故城的奉天殿,也是展示的核心区
两带
皇城城墙和护城河以及禁垣城墙两条展示带
四区
明中都皇故城的御苑、内廷、外朝、禁垣所组成的四个展示区
九点
四个景观及展示点,包括玄武门北、凤凰山和万岁山三个山峰
五个主要展示节点
包括午门、皇城城墙断面、金水河出水口、金水河及水井、西城墙及护城河。
明中都规划鸟瞰图
挖掘中的承天门遗址
是明中都皇故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组成部分
什么是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是国内文博界、考古界的最高荣誉。该类公园是以重要考古遗址及其背景环境为主体,具有科研、教育、游憩等功能,在考古遗址保护和展示方面具有全国性示范意义的特定公共空间。
著名的圆明园就是首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国家文物局负责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评定管理工作,先经该局批准立项,考古遗址公园符合若干条件且已初具规模后再开展评定工作。评定合格者,由国家文物局授予“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称号,并向社会公布。
明中都皇故城为何能够成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凤阳明中都皇故城正式入选第三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名单,成为安徽首个正式授牌的国家级考古遗址公园。这是国家对这座具有六百年多年历史的皇城的最高褒奖,也是对县委县政府和全县人民工作成果的肯定。今天就带大家来回顾一下明中都皇故城国家遗址公园从立项建设到申办成功的艰辛历程。
明中都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筹备和立项
1982
年
国务院就将明中都皇故城及皇陵石刻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1年
10月
凤阳县委、县政府启动了明中都皇故城考古遗址公园建设项目,并进行了前期规划和准备工作。
2013
年
明中都皇故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被国家文物局正式批准立项,公园建设进入关键时期。
2017年
12月
明中都皇故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正式入选第三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名单。
回顾这段历史,我们不难发现,凤阳县明中都皇故城考古遗址公园建设项目虽然起步较晚,但历届政府的决心大,工作力度大,背后又有凤阳人民的全力支持,从而后来居上,只用6年多时间就完成了项目建设,入选国家级考古遗址公园名单。
明中都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艰辛的建设历程
为早日建成明中都皇故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自2011年项目启动以来,凤阳县一直高度重视明中都皇故城遗址的保护和建设工作,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
特别是2016年下半年以来,结合明中都皇故城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工作,新一届县委、县政府成立了以县长为组长,常务副县长和分管副县长为副组长的工作领导小组,高位推进各项保护和建设工作,项目建设围绕着园区规划和依法征迁两个方面同时进行。
(一)科学调整园区规划

施工队伍在园区内进行渣土整治,清理地表
为顺利推进遗址公园环境整治和建设,根据明中都遗址公园规划建设要求,凤阳县结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完善和城镇周边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工作,积极调整土地利用规划。
园区美化工作也取得了很大进展
将明中都考古遗址公园周边约500米范围内的3546亩基本农田全部调出,规划为风景旅游用地,其中城墙内调整1203亩、城墙周边调整2343亩,为遗址公园考古发掘、生态恢复预留了充足的空间。
(二)依法开展和谐征迁和文物保护工作

2016年底,新一届县委、县政府在合理调整以往征迁工作政策的基础上,启动第二轮房屋征迁工作,强力推进遗址公园建设。共完成了860余户房屋征迁,其中禁垣范围内规划核心区征收房屋190户,拆除遗留的残房和窝棚近300户,搬迁7个养猪场,生猪2400头,拆除4个工厂,清理考古土方6万余方,转运建筑垃圾和村庄废弃物10余万方。据统计,明中都遗址公园的两轮拆迁,先后征迁居民和养殖企业1103户,18万多平方米房屋支付安置补偿经费7.4亿元;征用土地2800亩,支付征地补偿经费1.74亿元。
凤阳县的建设工作在评比中获得了国家文物局专家的肯定
同时,在县政府的统一调度下,县林业局、县住建局、县国土局、遗址所在地镇人民政府等相关单位,按照各自职责和任务分工,正在进行园区5700亩土地的整治绿化工作。目前,明中都皇故城内的居民和养殖企业等已全部外迁安置,基本实现了文物遗址区的有效隔离。
通过一年多的努力,明中都皇故城考古遗址公园已初具规模,具备了开园运营条件,从而在此次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评比中,成功获得了国家文物局的认可。
对明中都未来的展望和规划
自明中都考古遗址公园立项以来,凤阳县委、县政府和全县人民为公园的建设付出了巨大牺牲和艰辛努力,在今天终于收获了丰硕成果。让人倍感欣慰的是,伴随着这些努力,明中都皇故城已经由一个充斥着无序建设、无序耕作和脏乱差现象的城中村,逐渐转变为凤阳城区空气最清新,河水最清澈,景观最美丽的地方,这是全县上下共同努力的结果。在新的一年里,凤阳县委、县政府将继续积极推进明中都皇故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建设,守护好这份老祖宗留给凤阳人民的宝贵文化财富。
即将启动的两项明中都遗址保护工程
启动午门遗址本体保护工程 该项目2014年通过国家局立项,2016年3月省文物局对该方案通过审批,并在8月份下达了修缮资金指标1800万元,在2017年底启动该工程的实施。
启动西北角楼及部分城墙遗迹本体修缮工程 该项目设计方案2016年通过国家文物局审批,今年8月下达修缮资金(控制预算数1547万)2017年底启动该工程的实施。
来源|中国凤阳
主办|滁州市旅游局
运维|滁州学院蔚然新媒体中心
小编|王鑫
联系|chzu@qq.com(如觉侵权请联系删除)
你可能错过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