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蝶变千年古镇
〉
漫步乌衣镇老城区,目光不禁被两边晚清、民国、简约徽派风格建筑立面深深吸引,庄重美观的建筑标注出这个集镇厚重的历史。
美食街区归市成集,市场繁荣有序。背街小巷修葺一新,一巷一品,特色彰显。生活环境改善,居民的幸福荡漾在他们灿烂的笑容里……老城区的“蝶变”,得益于美丽乡村建设。
(小巷处处皆文化)
今年以来,乌衣镇紧紧围绕全省美丽乡村建设要求,全面启动镇政府驻地建成区整治建设。通过规划引领,以大干促大变,大力开展治脏、治乱,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配套,使老城区“脏、乱、差”得到了根本性的改变,广大居民幸福感和满意度大幅提升。千年古镇再度焕发生机与活力,绽放出独特风采与魅力。
(夜幕下的乌衣镇)
乌衣是千年古镇,南谯新城的迁入,给该镇带来巨大发展机遇,但同时也给城市建设管理带来巨大压力,人员聚集速度大大超出了老城区基础设施承载能力,街道乱、散、堵现象凸显,与新城的发展形成了鲜明的反差。全镇上下捋起袖子,同心协力,在“疏、堵、建、管”字上苦练内功。
通过建设农贸市场、停车场、美食街区,来疏解集镇功能不足的问题;对临时摊贩、流动摊点、车辆乱停乱放进行综合整治,来解决集镇管理无序和堵的问题。加强基础配套建设,进行道路建设、电力改造,绿化、亮化提升,对沿街房屋外立面进行改造,用民国、简约徽派、晚清等不同时期的建筑风格,来体现乌衣古镇历史文化特色;对环境卫生和违法建设进行综合整治,形成常态化整治成效。
〈
枫情小镇亮眼
〉
“章广”这几年名头格外响,这里有中国第一枫园、万亩麦饭石桃园,多次举办过枫叶节、桃花节、玫瑰节、采桃节以及第21届国际奥委会主席杯全国百城市自行车赛华东区预赛等,可谓隔着窗户吹喇叭——名声在外。
(章广枫情湖公园)
章广镇位于滁州市南谯区西部边陲,与肥东、全椒、定远三县毗邻,是四县交汇点著名的农副产品集散地,有“鸡鸣闻四县”“山中闹市”的美誉。著名的江淮分水岭从境内东西贯穿蜿蜒而过。农家房舍“后椽之水归淮上,前檐之雨去长江”,也是该镇的独特景观。
今年章广镇美丽乡村建设,重点打造了集镇建成区与太平集中心村。漫步在枫情小镇步行街上,街道整洁通畅,红色枫叶标识醒目提醒“欢迎您来到枫情小镇”。“门口这条街,做梦也没想到让政府改造的这般好,简直翻天覆地,儿女比也往年回来勤了。”居民秦和玉美滋滋地笑说,“不远处的烂泥塘清了淤,铺了鹅卵石步道,建了广场,安装了路灯和健身器材,我们左邻右舍每天傍晚必到那里扭一扭、乐一乐。”
“她说的烂泥塘就是现在的枫情湖公园。”副镇长祖红介绍说,“集镇建设包括拆除乱搭建、沟塘清理、背街小巷整治、绿化亮化工程、农贸市场、外立面改造等21个项目,建设了枫情小镇步行街、枫情湖公园,新建了法治广场、好人宣传栏及文明新风墙体宣传等,营造文化氛围。”
〈
回忆革命岁月
〉
驱车来到章广镇太平集,道路入口迎接您的是红星、党旗以及一座名为《胜利》的雕塑。该雕塑是三位新四军,他们在泥泞的道路上扛旗、挥枪欢呼,庆祝战斗胜利,再次逼真地展现了革命先辈们在这片热土浴血奋战,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从此实现天下“太平”的历史。
(太平集村崇徳尚贤)
“刘少奇、张云逸、罗炳辉、徐海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经在太平集生活战斗过。1939年,他们在此召开过中原局第一次会议,分析了新四军存在的问题,作出向东发展、开辟苏北的正确战略决策。”负责太平集美丽乡村建设负责人周人峰介绍说,“太平集美丽乡村,把红色革命元素融入建设中,力争打造成精品红色旅游点。”
(太平记忆)
太平集不仅实施了垃圾处理、饮水安全、卫生改厕、环境整治、道路通畅、污水处理、疏浚清淤、公共服务设施、村庄绿化亮化等“十大工程”,而且探索出一条“美丽乡村+文化+科技+旅游”融合发展之路,通过打造“壁画小村”、拍摄VR宣传片、设立“游客接待中心”、“太平记忆”展览馆等,按照AAA级风景区标准打造,手机扫一扫二维码,红色故事悉数展现眼前,再现刘少奇、徐海东、罗炳辉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战斗风采,实现了红色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
再现驿站文化
〉
大柳,因驿站边的一棵古柳而得名。宋元明清时,它就是皖东连江接淮的一座及其重要的驿站。有明一代,在南京到凤阳这一帝京与帝乡的通道上,五里一墩,十里一铺,有着非常完善规整的行政兼具军事的设置。据记载:“大柳驿,走递马九十匹,马夫六十三名。轿夫四十名,抄牌,传差,禁卒,兽医共十名”。其规模仅次于滁阳驿。
(动感小镇)
这次美丽乡村建设,大柳镇坚持因地制宜,留住乡村“老韵味”。简单的搞建设、出亮点必然会破坏本土地形地貌,为此,规划建设中,该镇大树、小树、老路、小路,一起保护,虽添新景,仍留“旧装”,最大限度留住村庄原有的“感觉”和“味道”。
(南唐大将皇甫晖)
坚持匠心独具,勾勒乡村“新风采”。为避免特色小镇建设千篇一律,观一知百,大柳镇镇抓住旅游、生态“两张牌”,打造徽派房屋、生态公园、绿色广场、亲水景观、运动步道等一系列极具现代气息和惠民实用功能的“游用”设施,既方便了外地游客的观景旅行,又为本地居民的生活带来了“福利”,美丽乡村新景风采得以彰显。
(大柳镇中心公园一角)
坚持传承历史,挖掘乡村“真内涵”。一个院落、一座祠堂、一条阡陌,虽是凡物,却是珍贵遗产、游子牵挂、心灵归宿。其内涵就在于乡村的那段历史、那脉文化、那份乡情,大柳镇党委政府积极寻找、收集、整理各类民间传说、家族史志、历史文献,将“大柳古驿站”、“杨六郎饮马池”、“南唐大将皇甫晖”等历史人文景观一一重现。
〈
生态观光旅游
〉
这里有积淀着厚重历史文化的古清流关,这里的村居自然散落在林木茂密、依山附势的珠龙镇北关村下山里,这里的房屋白墙黛瓦、飞檐高挑、让人误以为置身皖南……
(珠龙镇文化广场)
珠龙镇位于沙河水库、西涧水库、黄栗树水库上游,是滁州市重要的水源保护地。该镇沿着沙河两岸重点打造生态观光区——珠龙公园,集镇街角景观、活动广场、文化墙,以及河道景观为节点的 “一轴、两区、多节点”的集镇空间景观布局令人目不暇接。
(古清流关)
人居环境不断改善。生活垃圾清运和污水处理率达90%,集镇周边的猪圈全部拆除、对旱厕进行拆除或者改造成水冲式,在珠龙驾校、农贸市场、叶岗组、罗庄巷及中学巷改扩建5座水冲式公厕。通过集中供水的方式,安全饮水率达100%,合理规划新建农贸市场一座,目前已投入使用,满足了全镇群众的生活需求。互联网基础设施完善,集镇主干道弱电下地,集镇整洁干净。
对集镇建成区范围内的乱搭乱建、乱堆乱放进行集中整治,分路段成立4个工作组,专人负责,依法拆除违法建筑物成效显著,机动车和非机动车停放整齐有序,沿街商铺无店外经营及占道经营。对集镇主干道及破损路面进行修缮,背街小巷路面进行硬化,目前已集镇安全路网已形成。交通标志、标线完整,在学校周边增设交通安全标识。集镇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35%以上,主街道、单位庭院、道路沿线、沟渠两侧、沿街小巷、乡镇出入口及空置地块实现见缝插绿。
引导社区成立民生工程服务队,建设太阳能光伏电站等发展村级经济,使农民增收,集体增效。沿街墙面和群众聚集地通过手绘村规民约三字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漫画、标语,向村民弘扬传统美德,传递健康向上正能量,通过调查问卷,群众满意度达100%。
〈
茶香沁人心脾
〉
“现在的施集镇,柏油马路宽又长,两边绿化路灯亮;徽派墙、花格窗,小巷处处文化墙,街道整洁又干净,家家户户亮堂堂。”这是施集镇群众自编自演的小品戏《四姐妹赶集》里的台词,真实地反映了百姓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由衷地感受到了获得感与幸福感。
施集镇不愧享有“皖东茶叶之乡”的美誉,走进茶主题文化公园——南山公园,巨大的茶壶雕塑、陆羽铜像、文化墙、清茗亭、采茶女群像让人目不暇接,还有人见人爱的施集镇吉祥物——茶宝宝,让人感到该镇,无处不散发着阵阵浓郁的有着板栗味儿的春雪茶香。
“我们是滁菊原产地、皖东草坪之乡,有全国生态文化村——孙岗村,拥有全国最大的人工麻栎林,充分利用原有品牌,围绕绿色发展、生态建镇理念,建设‘生态美丽乡村’,以群众满意为标尺,在清理违章建筑、占道经营、乱堆放等基础上,坚持硬化绿化美化同步进行、协调推进,全面提升集镇整体形象,将地方最大的特色‘茶’元素融入建设中,打造茶文化为主题的生态旅游。”镇长张茂功坦言。
(茶乡大茶壶)
茶文化、茶产业、茶旅游是施集镇美丽乡村建设的魂。施集镇地处江淮分水岭丘陵地带,茶叶种植区土壤富含矿石绢云母,营养丰富,十分适合茶树的生长,有1.8万亩茶园面积。茶叶具有“香高、味浓、耐冲泡、板栗香”的特点,深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烘青、毛峰 、春雪等系列产品畅销国内外,成为安徽省著名的特色农产品。这里几乎家家有茶场,全民皆茶农,参与茶产业的收入约站家庭收入的半壁江山、甚至更多。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半壁山房待明月一盏清茗酬知音”
果然,施集的茶沁人心脾!
来源|最滁州
主办|滁州市旅游局
运维|滁州学院蔚然新媒体中心
小编|何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