滁城老东关遵阳街,一条最具人文情怀的老街,承载了多少老滁城人的美好记忆。行走间,感受属于滁州的过去和现在。遵阳街上过去家家户户守着一门老手艺以此为生,以前随处可见的剃头匠、玻璃匠、木匠、篾匠现在早已不见踪影……
老手艺传承祖孙三代
近日,《皖东晨刊》记者来到来到遵阳街,正好看到77岁的老篾匠熊玉美正在门口编织鸡罩,说明了来意后,健谈的熊师傅和记者攀谈起来。他介绍到自己从十几岁开始干这门手艺,现如今已经有六十多个年头了。
熊师傅说他们家这门老手艺传到自己已经是第三代了,祖祖辈辈守着这门老手艺以此为生。熊师傅带领记者参观了自己近日的作品大大小小的老式鸡罩。据观察这样的老式鸡罩很结实耐用,时代变迁,家家户户住楼房了,养鸡的人家几乎没有,所以前来购买的人并不多。
滁州腰篮6、70年代还出口过
和熊师傅聊天的间隙,记者还留心到墙上挂着很多已经编好的篮子,“你看那个就是滁州的腰篮,很有名的。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还出口过的呢,那个时候很红火!”熊师傅自豪地说。
据民国初年《滁县乡土志》记载:“篾工较善,劈竹为丝,编成网篮、提篮、箩筐、米筛等品,细密而坚,最称适用。”熊师傅说过去遵阳街上有三分之一住户都从事竹器具编织,主要产品有篮、框箩、筛、篓、簸箕等。
现如今竹器制品日渐没落
从盛极时候的出口,到现如今的无人问津。熊师傅感慨颇多,近年来家家户户都都搬迁到城里住高楼大厦了,生活中越来越少的用到这些竹器制品了,超市里的塑料制品很普遍,很少人会特意过来买这些竹器制品。
记者正欲离开的时候,看见一位市民拿着手机沿街在拍照。走上前去交谈,市民感慨地说道:“城市发展了,这些老手艺越来越难见到了,拍点照留作纪念。"
如今,滁州的发展势头迅猛,而遵阳街和遵阳街上的老手艺人依然静静的伫立在历史的边缘,默默守候着昔日的繁华,行走在这条老街上,感动于这寻常巷陌,百姓人家!
来源:《皖东晨刊》记者杨凡
封面图片来源:记者杨凡
图片来源:网络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