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子》简介
《镜子》,是由央视社会与法频道《天网》栏目推出的特别节目。纪录片只有三集,一共90分钟,央视社会与法频道花了10年策划、两年摄制。
纪录片讲述了三个家庭因孩子辍学而陷入困境,父母们无奈将孩子送入一所特殊学校接受“改造”,却意外地让自己接受了一次触及灵魂的启蒙教育。
“这个片子不是个别现象,也不是普遍现象,有人群的地方、有学校的地方都有不同程度出现。它应进行广泛宣传,让大家都重视。”刘彭芝如是说。
由央视推出、被首屈一指的全国名校校长——人民大学附属中学联合总校校长刘彭芝重点推荐、人大附中还为它停课半天邀家长齐观的纪录片《镜子》,成为了很多学校推荐的必看短片。
这个暑假,我们把这个火遍教育圈的《镜子》,推荐给各位家长们看看。
《镜子》简介
《镜子》,是由央视社会与法频道《天网》栏目推出的特别节目。纪录片只有三集,一共90分钟,央视社会与法频道花了10年策划、两年摄制。
纪录片讲述了三个家庭因孩子辍学而陷入困境,父母们无奈将孩子送入一所特殊学校接受“改造”,却意外地让自己接受了一次触及灵魂的启蒙教育。
“这个片子不是个别现象,也不是普遍现象,有人群的地方、有学校的地方都有不同程度出现。它应进行广泛宣传,让大家都重视。”刘彭芝如是说。
01
《镜子》第一集
▼
之所以取名“镜子”,是因为“孩子是家庭的一面镜子,而家庭更是社会的一面镜子”,总导演、央视《天网》栏目制片人卢钊凯说。
家住武汉的家明(均为化名),15岁
是个网瘾少年
不愿上学
黑白颠倒
看得出家明父亲对孩子的期望很高
孩子却一心想要“自由”
江普一行人来接家明时
他情绪激动,嚷嚷着不愿受“控制”
听着孩子的嘶吼
父母只能在门外抹泪
17岁的高三学生张钊
因谈恋爱已经辍学4个月
还不让父母在家里住
见到教育机构的人
张钊的反应也很激烈
直接往门上撞
被制止后
他对着父母破口大骂
以为要送他去找杨永信……
和家明、张钊不同
14岁的泽清
一直表现得很平静
一副少年老成的模样
听说有中央台的跟拍
他才接受这个教育机构
竟然是因为有“存在感”
泽清沉迷于网上下棋
面对母亲的关心
他却说她“贱”
甚至动手
然而
这些并没有得到父亲的及时制止
和母亲的说法相反
泽清一直觉得自己存在感为0
这段自述也许能解释他为什么会对母亲拳脚相向
02
《镜子》第二集
▼
下文,是典型“问题孩子”与父母的片段,揭露出中国式家庭教育中存在的3大问题。
“问题孩子”代表:张钊,17岁,高三学生,辍学四个月。学习压力大,早恋。
“问题孩子”心声:“我说我学习有压力的时候,我妈就说学校几千个人,别人怎么都没事。每次我想跳楼,我爸就说,你让他跳,你看他敢吗,他每次说完这句话,我就想我要是再回家我就是孙子。”
孩子家长表现:张钊父亲在回答怎么看张钊想要跳楼的问题时说道:我不相信,我感觉他没这个胆,他是试探性地攻击你,他找到我俩的弱点了:你怕什么我就说什么。
专家建议
一、不要一味地退让
随着年龄增大,孩子不再采用撒泼打滚的方式而是以死来要挟家长,这往往是家长一味地退让溺爱的结果。提醒家长不是所有的事情都可以妥协,不要轻易地答应要求,否则会成为一种习惯。
二、不能完全无动于衷
当孩子说出以死威胁的话,家长一定要表达态度想法,比如说很难过痛苦,同时告诉孩子这样做解决不了问题。引导孩子学会理性,识别自己的情绪。即使不同意,也要把拒绝的理由告诉他。
三、适当地进行生命教育
很多孩子还不知道“死”是不可逆的。当孩子提到一些关于死亡、生命问题的时候,要给孩子讲这方面的知识和道理。另外,家长在面对孩子这种极端的情绪和压力的时候更不要用过激的语言去激化矛盾,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问题孩子”代表:家明,16岁,高一学生,辍学一个月。叛逆,迫切独立,网瘾少年。
“问题孩子”心声:“我平常最喜欢猫和狗之类的动物,我说过超多次我要养这些,他们从来没让我养过,而且我买过很多,他们就直接给丢了。我以前小时候买过很多东西,永远是一买回来她们就给丢了。我不知道那些东西有什么好害怕的。”
孩子家长表现:家明父亲在回答“假如还有十分钟离开这个世界,我们希望我们的孩子会怎么样”的问题时写道:希望孩子能够独立,能够快乐的过好每一天……最后一句话就是我希望他这辈子过得比我好。但他坦露心声,好就是实现他的理想,但他的理想需要纠正、纠偏。
专家建议
在某种程度上,我们把儿子、老公、妻子这个角色的部分变成了你是我的杯子,你是我的私人物品。我们把爱物化了,这也是一个爱的认知的扭曲。爱的能力没有出来,出来的只是教育孩子,改变孩子的想法,满满的爱往往变成满满的伤害。
第一,爱就是控制,我是为你好,那么多人我不控制,为什么偏偏控制你,因为我爱你。这是对爱的一个重要认知的扭曲。
第二,你是我的孩子,这也是一个扭曲的认识,就是我们会把人变成物化,就是类似于你是我的一个物品一样,你是我的儿子,你是我的老公,你是我的妻子。
1、尊重孩子意见
家长要逐渐对孩子放手,对孩子少一些控制和干涉,充分相信孩子的能力,尊重孩子的意见,让他们有更多的机会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好奇心去自主安排自己的学习和生活。
2、允许孩子失败
同时,也应该允许他们失败,给他们尝试错误、并改正错误的机会。这样能使孩子获得自我控制感,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自我管理的决心和意志。
急于插手、急于纠正,就会使孩子思想上和行动上都产生依赖感,不愿也不敢探究未知的事物。
“问题孩子”代表:泽清,14岁,初二学生,辍学2个月。家庭背景优越,被赋予过高期望,自卑,暴力。
“问题孩子”心声:“我妈在我身上的时间比较少,要么说她很累,要么就说她工作很忙,我妈的脾气比较暴躁,创造一些家暴的行为啊,不管是什么事情,讲到最后,一定说她自己是对的。”
孩子家长表现:泽清父亲坐在去训练营的火车上望着窗外:我认为我不需要改变,我这次去上课,也只是因为学校要求,家长要一起陪同上课。因为我认为,这个家庭要改变,我不需要改变,至少不需要改变太多。
专家建议
从泽清这个家庭,背后的整个家族可能有一个价值观就是:通过他们的成就,他们在社会上的成功,来体现自我的价值感。
孩子也深深地认同了这一部分,所以他也希望能在某一领域做出成就,但是从现实层面讲的话,他力量又不足够,简单来说,他的内在是很自卑的。当一个人对自己的感觉很糟糕的时候,他的内心其实是非常痛苦的。
孩子需要被看见
1、重复对方话语中跟情感有关的词
比如孩子跟你说,“妈妈,这个小狗好可爱啊!”那妈妈可以回应说“妈妈看到了,真可爱!”
这就是重复他说的话。重复对方表达出来的情绪或者你感受到的情绪,去确认它,彼此都会很幸福。
2、不想回应时要解释
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做过一些恶梦,比如自己掉坑里了,或者是遇到其他的危险,就会呼喊“妈妈”,但是妈妈没有回应。这让孩子会感觉“要死了,妈都不会来救我”。
如果你想暂时自己存在自己的世界中,不愿意回应孩子,你可以跟孩子说,“我知道你想跟妈妈互动,你的要求很好,但由于妈妈自己的原因,妈妈想自己待一会,这不是你的错。半个小时后妈妈再陪伴你好吗?”
03
《镜子》第三集
▼
来源 | 校长派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