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五四青年节,首先祝广大的无偿献血者节日快乐,向那些坚守在岗位的工作者说一声:你们辛苦了。
前几天看到一篇文章,觉得可以分享一下。
【以下内容摘自《经济参考报》张权】:
近年来,关于“血”的问题甚嚣尘上。“血荒”二字本是采供血机构的一大忌讳,于是改称为“季节性缺血”,说的是每年的1、2月份和7、8月份由于天气原因导致缺血。然而,当“季节性”变为常年性,“血荒”二字再避讳也没用了。
如何面对当前公众最大的疑问———为什么献血无偿、用血有偿———大报小报还是老调重弹,继续讲解成本问题,但公众对此并不买账。
用血者急,媒体急,专家们也急。开了很多“药方”,如给补贴,如增加透明度,如优先用血“特权”,如强制公务员“尽义务”……,不一而足。讲了那么多,唯独忘了最根本的一条:为什么无偿献血?
无偿献血不是为了无偿用血
这是一个最根本的问题,却被人们忽视了。病患者躺在病榻等待鲜血治病救命,献的血、卖的血,只要是血,都能治病救命,难道非要道德高尚无偿献血不可?反之,卖的血就不起作用?
所以,首先要回到无偿献血的本意,方可有一个正确的答案。
这个问题的答案其实非常简单,而且只有一个正解:血液安全。
血液安全是什么意思?说到底,就是为了保障受血者的安全。
那么,无偿献血可以保障血液安全,难道卖血就不能吗?
就是这样的。
我们在献血时要经过一次体检,在业内称之为“初筛”,就是要满足献血的最基本条件,包括:血色素、血型、乙肝、转氨酶等项目的检测。这些项目合格,才可以献血。在献血之后,还要检测另外四项:艾滋、梅毒、乙肝、丙肝。按照《血站技术操作规范(2012版)》,这些项目中的每项都必须由不同检验人员、使用几种不同厂家的试剂,多次检验均完全合格后,这包血液才算合格,才可以用于临床。只要某一项中的一次检验略有“嫌疑”,即便之后的复查证实献血者并未感染疾病,此包血液也必须废弃。
既然检验如此严格,何必区分献血与卖血?只要检测合格,又何必担心血液安全与否?
跨不过的坎:窗口期
“窗口期”是免疫学名词,是指病原体感染人体后到血液中能够检验出病原体标志物之前的一段时间。在疾病窗口期,血液中虽检测不出病毒抗体,但照样会传染病毒。
比如,假定艾滋病毒的窗口期为30天。那么,一个人如果是在1月1日感染了艾滋病毒而在转天献了血,那么,能够检测出他是艾滋病毒的携带者则要等到1月底!这就意味着,使用这包经过全面、规范检测,并标为“合格”的血液,其实含有艾滋病毒,也就意味着输入了这包血液的人必将感染艾滋病毒!
尽管医学发展日新月异,但目前全世界尚无一种可以完全解决窗口期的方法。也正是因为这一难题的现实存在,世界卫生组织与国际红十字会才力推无偿献血。
无偿献血,因为没有利益回报,不给钱,因此,献血者就没有必要隐瞒自身的不健康因素;反过来说,有偿供血,也就是“卖血”,供者为了获取金钱,就有可能隐瞒自身的安全隐患。前者,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安全隐患、减少病患者因输血而感染疾病;后者则相反,属于“高危人群”,存在重大的安全隐患。因为,只有无偿献血才能最大限度保障血液来源于健康群体。
由此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无偿献血既不是为了降低血液成本,也不是为了减轻病患者的经济负担,更不是为了无偿用血。无偿献血,仅仅是为了血液安全。
可见,无偿献血制度是利国利民的大好事,它可以减少通过输血传播疾病,不至于使病患者落入“出了狼窝又入虎口”的惨状,因此没有不该干的道理。《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就规定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而且是开宗明义,第一条就是:为保证医疗临床用血需要和安全,保障献血者和用血者身体健康,发扬人道主义精神,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制定本法。
理解才能支持
献血者捐献自己的血液不是为了提高自己的健康,而是在无损自己健康的前提下,帮助素不相识的病患者,是“我为人人”的精神文明的体现。各个采供血机构无不将血液安全作为头等大事,进行严格的检验检测、质量监控等等,其目的就是为了最大限度地保障临床用血安全。无偿献血的目的也是为了保障血液安全,与严格的质量监控殊途同归。
无偿献血没错。让大众真正明白无偿献血的意义之所在———血液安全———才能得到大家的理解。首先是理解,然后才有可能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