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从幼儿园就开始并注重孩子如何表达自己观点了,美国人认为如果连你自己都不为自己说话,都不为自己争取权益的话,谁会帮你呢?”欧美普遍把这个视为孩子的基本社交能力。这个能力的锻炼需要家长和学校老师相互配合,总的来说有以下几点:
让孩子知道:表达出自己的意见很重要
现在已经有很多家长都会征求孩子意见,比如衣服、鞋子选什么款式,房间墙壁想涂成什么颜色,晚饭吃饭还是吃面等等,只要不是什么原则性问题,都会尊重采纳孩子的意见。其实除了一些生活小事,大事上也不妨和孩子讨论讨论,比如一些热门的新闻事件,同样可以问问孩子的看法。
有时孩子的看法可能听起来幼稚可笑,但请不要直接下结论,尽量支持孩子说出自己的想法,即使你不同意,也可以鼓励他,“你的想法很有意思”。
大多数孩子都很敏感,如果有些事情爸爸妈妈会问他的意见,而另一些事却从不和他讨论,势必会让他感觉到:有些事我说啥都是不算的。
其实无论什么事,孩子都可以有自己的看法,都有把想法说出来的权利。如果孩子在“大事”上能有自己的意见和见解,“小事”上就更有自信去表达了。
有些家长可能会有疑问,如果把孩子完全当大人看,凡事问问他的意见,会不会乱来?比如要是问他要不要睡觉,那肯定是继续玩不想睡啊。当然,对于自制力还不够强的低龄孩子,我们尊重他的意见,给他选择的权利,但也要适当限制一下选项哦,比如同样是睡觉这个问题,可以问孩子,5分钟之后睡还是10分钟之后睡,玩一盘桌游后睡还是听两个故事之后睡?
让孩子学会:如何表达“不 ”
遇到一些自己心里不乐意,感到不舒服的情况时,很多孩子是不知道该怎么说。这里有一张孩子,可以帮助孩子:它提醒孩子,遇到不合理自己不乐意的事情时,不要像老鼠一样温和顺从,不要像狐狸一样狡猾欺骗,也不要像狮子一样怒吼咆哮,正确的态度是要Be assertive,自信、坚定地维护自己的权益。这是一种客观的共赢思维,考虑的是双方需求的交集。
比如孩子正在看一本书,另外一位孩子突然过来闹着要看,把书抢走,看看这3种态度的区别:
Passive(被动):(默默地)好吧,你拿去吧~~
Aggressive(侵略性的):(上前抢回来)你干什么?把书还给我!
Assertive(坚定地说):这本书我正在读,请把它还给我,我读完了你可以看。
很显然,assertive既保护了自己,也考虑到别人,这是说“不”的正确方式,也是一种思维习惯。
在日常生活中可以留心多给孩子举例子,比如排队时有人突然插进来,可以这么说“我是排在他(前面一个人)后面的,队尾是那位穿了黄色外套的阿姨”。维护了自己的权益,也给了对方帮助;比如家有两宝要抢电视,可以教他们“妈妈说今晚是我的电视夜,由我来选择看什么,明晚轮到你,到时你可以看你喜欢的”……
让孩子懂得:坚定表达并不难!
懂得很多道理,但到了实践的时候,孩子可能还是会犹豫,他会担心,当他说不,说出不同想法的时候,别人可能会生气,会不跟他玩了。克服这种顾虑,没有别的办法,只有多跟孩子练习习!
如果你装得很自信坚定,你就会开始感觉到自己真的很自信坚定了。这个 “装” ,其实就是不断地练,一开始可能很不自然,所以感觉是 “装” 的,而练着练着就习惯成自然了。那么,Being assertive需要练些什么呢?
包括说话的声音和姿势,要有合适的音量,不能太小声,显得很没底气,也不能太大声过于激动。
身体也要挺直,不能弓着身子显得过于谦卑,因为你和对方是平等的。

说话时注视对方的眼睛,眼神要真诚,不能东漂西移,如果盯着别人眼睛很难做到,可以看着额头到鼻子之间的区域,这样自己比较舒服,对方也会感觉你在注视着他。这招我以前上演讲培训课时也学过,的确很管用。
该说些什么呢?最重要的,是要把自己的感受说出来,之前我曾经在分享美国小学社交课堂时提到的“I message”, 就是很好的套路,用四个“关键词”这样组织语言:
I feel(我感觉到)… 表达了自己的感受
When(当…的时候)… 陈述客观事实
Because(因为)… 陈述客观事实
I would like(我希望)… 对自己和他人都公平
同样是书看了一半被抢走的例子,可以这样说,“当你把我的书抢走时,我很不开心,因为我还没有看完,我希望你把它还给我,等我看完之后你可以看。” 这里有个小技巧是,多说自己的感受,自己希望怎么样,少指责对方怎样不对,也就是句子尽量用“我…”开头,而少用“你…”,沟通会更加顺畅。

其实平时和孩子沟通中也可以用到,顺便也给孩子做示范。比如妈妈正在收拾房间,孩子过来捣乱,一边嚷嚷“妈妈陪我玩”一边把整理好的东西弄乱,这时,与其说“你怎么这么不听话,把东西弄得乱糟糟”,不如说“妈妈好不容易收拾好,现在又乱了,我又得重新收拾,妈妈好累啊,而且这样就更没时间陪你玩了”。
人都爱面子,孩子也不例外,有时明知理亏,但听到批评,难免会第一时间对抗起来,相反如果从自己的角度出发,说出自己的感受和难处,很可能会得到理解和帮助呢。而且, 耳濡目染多了爸爸妈妈这样的表达方式,孩子自然也会模仿。
“为自己说话” ,我感觉不仅是孩子,我们很多大人也需要练习。这其实也是整个华裔群体的普遍弱点。
告诉自己,也告诉孩子:
If you don’t speak up for yourself,
who else will?
如果连你自己都不为自己说话,
都不为自己争取权益的话,
谁会帮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