啦啦啦~啦啦啦
可爱的小然又来啦
看看这次我们要关注的十二五改革成就是哪些呢~
2011年以来,面对高等教育激烈竞争的态势,滁州学院逐步明晰“融入滁州、立足安徽、面向全国、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服务面向定位,确立“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的发展目标,着眼于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努力营造科学研究的浓郁氛围和良好环境,大力加强科技工作,学校科研水平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为实现学校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师资队伍规模稳步增长,结构不断优化
五年来,学校科技工作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科研项目渠道不断拓宽,立项层次不断提高,数量和经费不断攀升。承担省部级以上科研课题150项,其中,国家重大科技专项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3项、国家星火计划引导类项目1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省级高校自然科学、人文社科项目等市厅级科研课题366项。获得国家专利授权234项,发明专利11项,省部级科技成果奖7项。5项成果通过省科技主管部门鉴定;3项国家发明专利得到转化。在各类学术期刊发表论文2126篇,其中被SCI、SSCI、EI收录236多篇。科研到账经费由2011年的 253万元,到2015年达到1600万元。
人才培养和团队建设不断加强
学校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按照“外引内培、刚柔并济”的师资队伍建设思路,通过实施“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教师教学能力提升计划”、“教师学历学位提升计划”和“中青年学术骨干海外培训计划”等,逐渐形成结构合理、富有潜力的科研队伍。目前,高级职称人员245人;具有博士学位124人;其中“千人计划” 1人,二级教授1人,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军人才1人、省级学术技术带头人及后备人选3人,省领军人才5人,享受省政府津贴1人。一批依托省级协同创新中心、重点建设学科、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及市级工程技术中心的科研创新团队正在形成。滁州市221科技创新团队3个,安徽省115科技创新团队1个。
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取得进展
紧紧围绕区域和地方产业结构的调整,合理设置学科专业,加强平台建设。遴选5个校级重点学科、4个重点建设学科。“安徽地理信息集成应用协同创新中心”获批省级“2011协同创新中心”,“江淮分水岭生态环境与区域发展研究中心”获批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安徽省大学生思想动态分析研究中心”获得省高校思政理论课建设工程立项。获批“安徽省热敏性物料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并依托该中心获批设立安徽省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围绕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组建并获批了“滁州市特色农产品深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8个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与滁州市和合肥工业大学共建滁州食品加工研究院,与中国家电研究院共建“创新设计联合实验室”,成立了安徽省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数据产品与应用软件研发中心、物联网与大数据技术研发中心等校级科研机构。加强欧阳修研究中心、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研究所、凤阳花鼓音乐研究所等校级科研平台建设。搭建了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创新平台框架。地理信息集成、农产品质量与安全、物联网工程等一批兼有教学和科研功能的实验室相继建成,大大改善了科研条件。
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明显提升
紧紧围绕滁州六大支柱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通过科技服务、产品研发等多种途径,促进产学研紧密结合;通过建立全面战略合作关系带动产学研合作,争取优势互补,实现共赢。学校先后与滁州市、全椒县、琅琊区、明光市等签订了校地战略合作协议,2013年9月,学校加入滁州市人民政府与合肥工业大学产学研合作战略联盟,2015年与滁州市政府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进一步拓展了与地方政府和知名高校全面合作的空间。五年来,学校先后与200余家企事业单位建立了实质性的合作关系,签订产学研合作项目270多个,到账经费达2380万元。
此外,学校深入开展百名教授博士进百家企业活动,选派200多名中青年教师赴企事业单位挂职锻炼,遴选省、市科技特派员20余人次深入基层、服务企业。为滁州市职工创新创业培训、技能培训4000余人次。
科教融合能力明显增强
五年来,学校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各类学科竞赛,共获省级以上奖励663项。其中国家级竞赛特等奖1项,一等奖5项,二等奖28项、三等奖68项;省级竞赛一等奖86项、二等奖169项、三等奖223项。在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大赛、全国大学生英语演讲比赛等活动中连续取得优异成绩。学校鼓励学生参加各类科技活动,共批准资助548项校级大学生科研及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其中,174项获得国家级立项,338项获得省级立项,125项成果获批实用新型专利。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5%以上,学生综合素质得到了企业的肯定和社会的认可。学生专业知识的获取、学科竞赛成绩的取得、科技创新能力的显现等,都得益于教师科研水平的提高,得益于科研对教学的促进作用。
科研环境得到改善
学校2011年以来,相继制(修)订了“科研项目管理暂行办法”、“科技经费管理办法”、“科研教研工作量计算办法”、“专利管理办法”、“科学研究成果奖励办法”等12个科研管理文件,这些文件的出台起到了良好的导向和激励作用,加强了科研管理和科研服务的规范性,充分调动了广大教师从事科研的积极性,有力促进了科研工作的深入开展。在加强科研管理的同时,学校不断加大科研条件的软硬件建设。加强科技文献数据库和电子图书等信息资源配置,加快推进校园信息化建设,方便师生开展学习与科学研究工作。
五年来,学校通过大力实施“科研兴校”战略,建立和完善科研工作体系和激励机制,加大科研投入,加强团队建设,在科研条件、科研立项、科研经费、科研成果等方面均取得了显著成效,“十二五”规划的科研指标提前完成。特别是2014年学校获得安徽省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建设单位,“安徽地理信息集成应用协同创新中心”获批省级“2011协同创新中心”,彰显了学校整体科研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