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应用型学科专业体系基本形成
“十二五”期间,滁州学院新增本科专业17个,学校本科专业达50个,其中工科专业21个、管理类专业6个,涵盖文、理、工、经、管、教、农、艺等八个学科门类,学科专业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以工管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应用型学科专业格局基本形成,学科专业体系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匹配度日益提升。
五年来,立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滁州学院紧紧围绕滁州六大支柱产业发展和城市功能定位,注意学科专业之间的相互关联和支撑,着力打造信息技术类、化学化工类、生物与食品类、机械制造类、经济与管理类等学科专业群,实现师资、课程、实验实训条件资源等共享,学科专业建设群体效应逐步显现。坚持一般和重点相结合,不断充实专业内涵,逐步培育专业优势和特色,信息技术类学科专业的优势和特色得到彰显。
2应用型学科专业内涵得到提升
“十二五”期间,滁州学院围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不断加强学科专业内涵建设。
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主要路径,积极探索“校地互动、校企一体、协同育人”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引入企业资源,共建“嘉吉生物”、“技鼎软件”、“国图地信”、“迪蒙德机械”、“金禾化工”、“百家筝鸣”等校企合作班;实施卓越人才培养计划,相继开设“GIS综合改革试验班”、“卓越食品工程师班”、“卓越自动化工程师班”、“卓越教师培养班”等。
以实践应用能力培养为导向,构建“三模块、五类别”的课程体系,加强应用型课程和教学资源建设。积极推动公共类课程改革;积极引入行业企业技术标准,加强课程标准建设,将共性技术转化为教学内容,与企业共同开发课程和教材;积极推进教学方式方法改革,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倡导采用多种教学模式和方法,注重多元考核和形成性评价。
建立“以国家级项目为引领、以省级项目为重点、以校级项目为基础”的三级本科教学质量工程建设体系,大力开展本科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作项目建设,有效助推了应用型学科专业的内涵建设和质量提升。
“十二五”期间,滁州学院建设有省级重点学科1个、校级重点学科9个、国家级特色专业1个、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个、省振兴计划专业建设项目8个、省级特色专业4个、省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9个、校级重点建设专业12个;获批省级卓越人才培养计划项目7个、省级精品开放课程16门、省级示范慕课课程10门、建设网络教学平台2个、获批省级各类别教研教改项目67项、省级教学成果奖17项。“十二五”期间,滁州学院建设有省级重点学科1个、校级重点学科9个、国家级特色专业1个、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个、省振兴计划专业建设项目8个、省级特色专业4个、省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9个、校级重点建设专业12个;获批省级卓越人才培养计划项目7个、省级精品开放课程16门、省级示范慕课课程10门、建设网络教学平台2个、获批省级各类别教研教改项目67项、省级教学成果奖17项。
本期编辑:王成琳
责任编辑:梁淑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