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亭城 —
tingcheng
滁州,拥有上千年独特的亭文化历史。亭文化,发源于北宋,辉煌在今朝。
2012年5月,滁州市人民政府申报“中国亭文化名城”;2013年3月,由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选调相关专家教授11人组成的“中国亭文化名城专家考察组”在来滁进行为期三天的考察后形成初步意见:滁州市符合申报“中国亭文化名城”条件。
经历几年的苦心经营,滁州的“亭城”新旧交错的文化体系已然成型,如何把亭文化上升为一个城市的金字招牌,如今已经摆在滁州人的面前。
“亭”好,双关“挺”好。想要把滁州打造成一个亭好又挺好的城市决不是一朝一夕之功,而是要内化于日积月累的过程中。
从当初人民广场的一枝独秀,到已经当值的火车站广场、农歌会广场、马上起身的苏宁广场的结伴起舞;从当年的南湖公园与北湖公园的隔街相望,到清流公园、菱溪湖公园、龙蟠河公园、中央公园的联袂而来。
从小铁路横亘滁州多年到明光路大桥成为连接新老城区的交通枢纽;从当初的黑臭河到南湖四期的日新月异。
悄然之间,曾经恶臭难闻的内城河、垃圾场不见了,家门口不经意间多了许多亭城公共自行车。许多环卫设施、服务中心等基础设施,也相继建成。市容市貌大不同了,出行交通更畅通了。
2016年,滁州再度力推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实施防水、排水、调水、蓄水、节水、净水“六水同治”大方案;上水关、广惠桥、三元桥、通济桥、下水关,对这些承载过古老滁州文化与记忆的老建筑,滁州城市管理者与建造者为它们专门量身打造了修旧如旧的方案。
2014年,滁州荣膺“全国最幸福城市20强”称号;滁州市旅游局成为“2015年度全省旅游安全目标管理考核先进单位”,市旅游局局长严明登台领取了奖牌。
这些变化,改变的不仅是城市的“面子”,更有市民的“里子”;变化的不仅是生活的环境,更是市民生活的质量。这些点滴,汇聚成城市之“形”的改变,也塑造着滁州之“魂”。
上世纪70年代,中国农村改革源头凤阳县小岗村率先实行的“农业大包干”拉开了中国现代改革开放的序幕;
今天,滁州各级施政者更把“醉美滁州、亭好滁州”从抽象概念转化为市民可视、可感、可知的具体行动。
滁州正倾全市之力,推动城建的“脱胎换骨”。
文字:吴家凡,图片:网络
来源:新滁周报
编辑:小旅子
滁州市旅游局唯一官方微信
敬请关注,欢迎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