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撩人”究竟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大致等同于你明明对ta脑补出了100万字的小黄文,结果ta却微微一笑转身走人的调戏!
机缘巧合之下,有幸提前看了由关锦鹏监制,罗冬执导,将于4月15日公映的《纽约纽约》,那种满屏洋溢的暖色撩拨,那种”爱而不能“却又“欲罢不能”的观感,用“大写加粗的撩人”来形容,是最合适不过了。
如果可以为《纽约纽约》新增一种类型电影的话,那么我会称它为性感电影。
在暧昧的色调里诉一场“欲罢不能”的爱情
全片始终笼罩在一种暧昧的色调中,颇具风情,极具时代感,有关锦鹏的影子,却又自成一派。
在上世纪90年代出国热背景下,一向追求小资与品质生活的上海人成为了主力军,在欲海沉沦的时代里,关于“纽约梦“与”爱情“的选择,成为了两位主角(路途与阿鹃)面临的最大命题。
陈可辛的《中国合伙人》,曾写出了在追求美国梦的岁月里,那些青春与热血;在跌跌撞撞的路上,有过挫折,有过失望,还有过痛失的初恋;最后,在功成名就之后,将生活中选择的故事演变成一碗关于人生鸡汤的新议题:
回望这一生拼搏的得与失,自己是否还是不忘初心的那个人?
而这一切的获得与牺牲,是否又真的值得?
《中国合伙人》也许没有告诉我们答案,但我却很喜欢电影《纽约纽约》对这个议题的回复:既然聚散终有时,不如潇洒走一回!
看王家卫的《春光乍泄》,所表达出的爱情,就该是执子之手,说走就走,一起奔赴南美,在异域风情中留下爱过的点滴。
直到有一天,突然发现,彼此厌倦了对方的生活方式。故事会始终在“爱情”的话题上痴缠,全是“爱情”的“小情绪”,其他的选择都不过是陪衬:
感情说穿了,一人挣脱的,一人去捡!爱一个男的还是爱一个女的尤其的不重要,只是爱上了那个人,这个世界就此崩塌……
而到了关锦鹏这里,依旧是以小见大的时代格局,但“爱情与梦想“的选择却让两个人的爱情游戏有趣起来:
一位特立独行,集美貌,个性、傲气于一身的女子,在命运的推动下,始终坚守自己的“纽约梦”;
一位阅人无数,集制服诱惑、暖贴与自信于一体的男子,在生活的无奈里,却希望留守大上海。
两人相爱后面临“爱“与”梦”的选择,于是便有了这段,“我爱你,你也爱我,却始终半推半就,又醉生梦死”的爱情故事:
相遇的时候,玩弄一下小心机,欲擒故纵,
每一句简单的对话,都带了点挑逗的趣味
每一个简单互动,都有着“爱吗?我偏不”的撩拨
甚至,一句“我帮你买件外套“,就可以把“船戏”瞬间推向高潮
转眼间却撂下一句话:不是女朋友
“你到底在等几路?”
“下一班就是11路的末班车,你上不上?”
——《纽约纽约》
90年代,人人命里都有一趟末班车,谁都躲不过。一个时代结束地无声无息,下个一百年开始之前,人们拼命挣扎,为了不变成被淘汰的碎片,为了在时间的滚滚洪流中留下一些依稀可见的印记。此岸的美国梦应运而生,人人喊着到纽约去,却不知将在这遥远的路途中变得一无所有。
《纽约纽约》是一部电影,也是电影里90年代上海一间酒吧的名字。酒吧里聚集着一群托马斯、乔治唐、戴维,这样的名字向来只是个符号,代表前赴后继往美国跑的那群年轻人。他们亲吻签证,向往绿卡,为此两者醉生梦死。
与之对应,当然就有对美国讳莫如深的路途(阮经天饰),以及不肯轻易倚仗年轻貌美这些廉价资本来实现美国梦的阮玉鹃(杜鹃饰)。
这两个颇有些格格不入的人,相遇时,一个假装生活过得容易,一个是假装活得心安理得、光鲜潇洒,以随便谈场恋爱的面目靠近彼此,才发现真相狼狈,不过是两个以为年轻就是一切资本的糊涂鬼。
1、举手投足,尽是风情与暧昧
电影里的杜鹃,依然甩不掉那股与生俱来的冷劲儿。可偏偏阮玉鹃,在她的人生里也是个孤傲出挑的主儿,天生一副好皮囊,虽然深谙“出来混”该能屈能伸的道理,却不轻易打破原则。这样的人,一辈子只豁出去一次,选对了,就赢了。
演员和角色,骨子里是一个人,就连名字,都标识着这样的意思。
跟杜鹃以往角色不同的是,冷和热两种极端的温度在阮玉鹃身上都被放到最大。她举手投足全是风情,却偏要板着一张脸,不给任何人提供接近她的契机。电影里跟母亲赌气,一把脱掉身上那件昂贵大衣时硬朗且固执,雾气腾腾的早晨站在简陋的厨房里为喜欢的人做早餐时,又温柔地像阵暮春的风。
而这一年的阮经天,少年气息依然酣畅淋漓,即使他在电影里大言不惭地说曾坐拥多任女友,偶尔流露真挚,也令人心动。戏里的他,眉眼间始终寄居着一丝天真,从第一面到最后一面,无论悲喜。
将这两个人凑在一起谈恋爱,又遇到监制关锦鹏这双擅于制造性感的手,就连沿着玻璃滑落的雨,都有了别样的气息。
2、纠缠的情欲,克制而动人
电影里有许多可以叠加狂欢、使用床戏的片段,但都处理地相当克制。性从来不是解决问题的方式,无论是主角们的人生,还是电影镜头的呈现,这道理都受用。
两人之间在戏里的吻,标注了他们感情中的重要时刻。确认这份喜欢时,吻得慌张又笨拙,床有了,灯光也暗了,最过分的镜头也不过是男生赤裸的背紧张地颤动着。
当两人共同经历过一些难堪和抉择后,再吻就有了坚定的味道,那是爱情里最好的时刻。
匆匆分别后再重逢,两人心中有各自的苦和难处,一个小心翼翼的吻唤回了寄存在心底的旧情。
然而物是人非,转眼两人就隔着一道过不去的铁栅栏,我再吻你,是要抓住你不放,你再吻我,却是生离死别。
情色与色情,一墙之隔而已。最高级的情色,不滥用赤裸的手段,反而使用最简单的方式,营造出层次分明,也分外动人的性感。就像是两人离别前,阿鹃的脸贴着路途的脸,一滴眼泪从她眼中滑下,滴在路途脸上。穷困潦倒、清醒、无奈、不舍,戏外的人全能感应到,这也应是性感的一种。
3、去往异乡的人,都该先学会放下
苗侨伟和叶童这样老牌香港影人的戏份点睛,为这部电影增添了几分难能可贵的老派气息。
哪怕只是桌上的咖啡,一辆飞奔在街头的敞篷车,也散发着上世纪方才有的认真劲儿。
电影里以纽约为前提的一切,都被覆上了一层不真实的彩色泡沫。美好地不真实,也残酷地不真实。旁白来自真正的旁观者,娓娓道来路途和阮玉鹃的人生。那晚的末班车和人生的末班车,两人终究都上了。为此付出的代价变成烙印,终生难忘。
电影说到底讲了一个身在异乡为异客的故事。但其实,对路途和阮玉鹃来说,上海和纽约,都是异乡,是付出惨重也无法真正驻扎的那种异乡。
上海本来就是中国最像异乡的地方,主角们都能讲一口上海话,肩上也必然都有上一辈人留下的债。沉重的精神负担,既是他们往前跑的动力,也是难以卸去的累赘,所以注定无法在此地久留。
开场不久有一幕,阮玉鹃初到纽约,出租车司机滔滔不绝的讲述他眼中应该呈现给这个中国姑娘的纽约,阳光绿地,繁荣迷人。可在那个阴天的傍晚,中国姑娘刚知道自己的人生已经天翻地覆,悔恨变成了一个口袋,把她整个人装了进去。这座城市看似敞开怀抱欢迎她,却也要求她放下所有的自矜,脱胎换骨,永远跟最好的自己告别。
正如电影里的男人们反复说的那句话,去淘金的人,身上是不会带黄金的。你只有变得一无所有,才能拥有那些你所向往的。去往异乡的人,都该先学会放下。
4月15日《纽约纽约》,这趟开往纽约的末班车你敢不敢上?
幸福蓝海国际影城滁州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