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我是滁州。感谢您打开这封来自滁州的邀请函,这是一封特殊的邀请函,凭这封邀请函,您可以找到一万个来的理由!”
(天下第一亭)
滁州,古称“清流”、“涂中”,最早属于扬州棠邑(今南京市六合区),三国设镇,南朝建州,隋朝始称“滁州”,因滁河(涂水)贯通境内,又“涂”通“滁”,故名为“滁州”。
滁州湖光山色秀美,既富江南美景,又有淮左秀色,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级森林公园、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处,省级自然保护区和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1处,有名山、名亭、古关、古寺、历史文化遗址等自然人文景观100多处。
◆ ◆ ◆ ◆ ◆
欧阳修曾说过琅琊山四时之景不同。
春天它是这样的:
欧阳修手植千年古梅
深秀湖
夏天它是这样的:
秋天它是这样的:
冬天它是这样的:
当然,滁州有的不仅仅是琅琊山。
滁州市区:琅琊山风景区、皇甫山国家森林公园、舜耕旅游度假区、清流关、九天峰生态旅游度假区、二郎湖、花山彩云洞、西涧湖、丰乐亭、龙蟠河公园、清流河公园。。。
来安:白鹭岛生态旅游区、皖东烈士陵园、孔雀寺等。。。
全椒:吴敬梓纪念馆、神山国家森林公园、碧云湖、龙山寺、三塔寺。。。
天长:釜山卧龙公园、天长博物馆、龙岗、护国寺、沃公祠、高邮湖、红草湖湿地公园。。。
明光:女山古火山地质公园、三界外、老嘉山、大横山。。。
定远:虞姬墓、藕塘烈士纪念馆、金山滴水寺。。。
凤阳:明皇陵、明中都城、狼巷迷谷、韭山洞。。。
浙江湖州贡生尹梦璧于明代天启元年(1621年)在滁州任通判时,将滁州秀丽风光的最佳景致归为滁州十二景。十二景分别为:琅琊古刹、让泉秋月、丰岭祥云、清流瑞雪、花山簇锦、重熙洞天、西涧春潮、龙蟠叠翠、菱溪夜雨、石濑飞琼、柏子灵湫、谯楼大观。
滁州西涧
有美景,当然少不了美食、特产啦。
滁菊属安徽省四大著名道地药材,名列全国四大药菊之首。属药、茶两用佳品。主要产于滁州,是菊花中花瓣最为紧密的一种。《本草纲目拾遗》记载菊花可作枕明目、头痛眩晕、目赤肿痛等属肝阳上亢者可使用滁菊做成的药枕。
明光绿豆自1920年起出口,出口量达年销1000万斤左右。1976年试验出新品种,质量超过出口标准,被誉为特级明绿。1981年获省科技成果四等奖,1983年被省命名为"明绿一号"。
来安花红学名"林檎",也称"沙果",是我国最古老的水果品种之一,原产地安徽省来安县,安徽省来安县盛产花红质地最佳。"花红"果皮薄而肉脆,汁多渣少,生食酸甜爽口,满口生香,很受人们喜爱。
雷官板鸭,安徽省来安县水乡小镇雷官久负盛名的汉族传统名菜,因其产地来安县雷官集而得名。起源于清同治年间,板鸭制作采用宰、卤、晾、煮四道工序。板鸭外表色泽光洁,呈乳白色,食之肥而不腻,松嫩可口,咸淡适中,味鲜醇香,诱人进食。
真正的梅鱼必须产在梅雨季节,而且是阴雨天气,大雨如注,流经梅市乡境内的池河水位暴涨,此时梅鱼鱼尾有白浆冒出,白浆周围鱼肉白嫩,最常见的吃法有三种:红烧、清炖、生拌,无论怎样,都是一道绝妙的美菜。
女山湖大闸蟹盛产于明光市 女山湖一带,壳青肚白、金爪黄毛,体大肉肥,膏丰黄满,味道鲜美,为中国国际农业博览会名牌产品,每年的螃蟹产量达到4150吨。多年来,不仅为本市广大人民喜爱,也深受沪、宁、穗、港、澳、台等地人民的欢迎。"
除了上述介绍的以外,滁州还有明光绿豆、滁菊、来安花红、南谯茶叶、定远拂绿牌花生等,特种水产有银鱼、滁州鲫鱼、天长芡实等,传统特色食品有琅琊酥糖、马厂酥笏牌、凤阳瓤豆腐、天长甘露饼、炉桥桥尾、池河糕等。这里小滁旅就不一一介绍啦。
当然,除了美食美景,滁州还拥有着深厚的人文底蕴
北宋大文豪欧阳修任滁州太守,留恋于环滁琅琊之美景,遂著《醉翁亭记》;
唐代大诗人韦应物知滁,感喟滁州自然风物之秀丽而作《滁州西涧》;
南宋大词人辛弃疾抗金报国,发出“烽火扬州路”之感喟;
一代清官包拯任天长县令留下智断牛舌之名案;
著名大文豪苏轼也曾数临滁州泼墨挥毫;
西晋琅琊王司马怞南下伐吴,屯兵琅琊山中,东吴孙皓于滁州献玺,东吴灭亡,而此山亦号“琅琊”。
蜚声海内外的著名民歌《茉莉花》发源于滁州、南京一带并由滁州天长人整理创作而成,遂成皖苏民歌。
深厚的人文底蕴形成了独特的风俗习惯
琅琊山庙会是皖东地区历史悠久、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民间传统习俗活动,于每年的农历正月初九举办。因东岳大帝的女儿碧霞仙姑传说而流传至今。
走太平又名正月十六走太平,是明代作家吴敬梓的故乡,安徽省滁州市全椒县独有的汉族传统民俗文化活动,每年正月十六这天,城内万人空巷, 四乡八邻、扶老携幼、倾家出动、 从清晨到深夜,数十万人到太平桥上走一走……… 人流如潮、摩肩接踵、甚为壮观,放烟花、燃爆竹、烧香烛、以此祈祷风调雨顺、逢凶化吉、消灾去病、平平安安。自东汉开始,传承迄今,盛况不衰。
秧歌灯是一种古老的汉族歌舞艺术。明朝末年发源于来安县广大乡,是由汉族劳动人民对神灵的祈祷活动发展起来的。起初以唱为主,伴以极简单的动作,后来形成了秧歌灯雏形。 秧歌灯的曲调丰富多彩,抒情悦耳,舞蹈动作柔美朴实,轻松愉快,歌词通俗流畅,动人以情。由于以上特点,秧歌灯很快流传到滁州、全椒和江苏省六合、江浦、浦口一带乡间。群众自诩秧歌灯"有九腔十八调,调调有花色,三天三夜唱不完,唱转头不算本事高。"
凤阳花鼓又称“花鼓”、“打花鼓”、“花鼓小锣”、“双条鼓”等,与花鼓灯、花鼓戏并称“凤阳三花”。凤阳花鼓形成与明代,其曲艺形态的表演形式是由一人或二人自击小鼓和小锣伴奏,边舞边歌。历史上艺人多以此为出门卖艺的手段,凤阳花鼓因此而传遍大江南北。它是根植于凤阳汉族民间的戏曲艺术瑰宝,有凤阳“一绝”之美称,于2006年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美食、美景,尽在滁州。不管你在哪个季节来到滁州,滁州定会给你“好看”。亲们,赶快和小伙伴们约起来吧!
来源:网络
编辑:小滁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