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病患离不开血,
就像鱼儿离不开水,
这是事实;
很多人发自内心地不愿意献血,
这也是事实;
河南某县城管甚至把献血车当违章车拖走,
那么,
我们可以坐下来想想了——
这一幕几乎天天在上演
滁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血液科的病床上躺着一位病人,脸色蜡黄没有一丝血色,身体里的血小板数只能维持基本的生命活动。他盼望着能有一袋血小板输入体内,让虚弱的身体快些恢复。过年了,他想早一点回家。
血液科里的绝大多数病人都需要血小板、红细胞、血浆来救命。滁州市中心血站将近50%的血球、血浆、血小板供应到第一人民医院,可还是紧缺。每一天,输血科的雷主任都要仔细研究病人的化验单,精打细算计划着这用来救命的血液。
为了弄到血小板,每个病人的亲戚、朋友都为他撩起了袖子。可是有的病人却只能静静地躺着等待会有好心人。
血小板、血浆、红细胞常年缺,病人却越来越多。心脏开刀的、烧伤的、大出血的……各个都申请用血。滁州市一天的用血量,至少需要50人参加无偿献血。可是我们一个采血车,在这个寒冷的冬天,有时候一天一个人也采不到。
手术已经排好了,没有血就得往后拖。有的家属将怒气发泄到医护人员身上,医院临床医生面对过,输血科的同志们也经常这样,血站的采血护士、值班医生都经常感受到无血的压力和病人家属的愤怒。
还好有这一群“红马甲
25日,我们的护士告诉我们,白云献血车一上午一个献血咨询的都没有!
是什么制约了无偿献血
据国家卫计委公布的最新数据,去年我国的无偿献血率为0.95%。世界卫生组织指出,人口献血率达到1%至3%时,才能基本满足本国临床用血需求。也就是说,目前我国献血率处于世卫组织的警戒值之下,更低于一些发达国家已超过4%的无偿献血率。
2015年滁州市约有16000人参加无偿献血。我市无偿献血率仅为0.37%,远低于我国无偿献血率。
许多人对无偿献血有顾虑,除源于它会危害身体健康的误解,其实与公众对慈善事业、慈善机构的信任危机以及我国近几年经济发展较快,但是文化发展远远低于经济的发展有很大关系。一些慈善捐助的使用被曝出有问题后,许多人开始不愿去献爱心,2011年的郭美美事件更是浇灭了一部分人的献血热情。郭美美事件后,无偿献血公益性受到质疑,全国无偿献血受到了一定冲击,各地血荒频现。
国外主流模式是通过各种公益、社团组织,完成对献血者的组织。在我们国家,除了自发义务献血,为了不让用血停摆,目前,还不得不靠一定的行政手段,弥补自然来人献血的不足。
为什么献血“无偿”,用血“有偿”?
《献血法》规定,患者在医院用血时交纳的费用,是血液采集、储存、分离、检验等过程中产生的成本费用,这项费用已被纳入近日发布的《中央定价目录》。
一袋血,从无偿献血者的身体开始,经过采集、检验、分离等步骤,存储进了血站的供血科,但是,从刚开始采集这袋血开始,血站就付出了成本。
血采了以后,要进行检测——血型、丙氨酸氨基转移酶(肝功能)、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丙型肝炎病毒抗体、艾滋病病毒抗体、梅毒螺旋体抗体的检测。2015年12月,我站还增加血液的核酸检测,又增加了检测成本。
滁州市中心血站站长刘宗业说:“血液本身不是商品,不能用金钱衡量,但血液从采集到临床使用存在成本消耗产生的费用,部分需要由用血的患者承担。血站属于政府举办的公益性专业公共卫生机构,接受政府有关部门的监督、审计。”
一般情况下,临床上每200毫升全血仅收220元费用。
对于已经无偿献血的人是免费的,采取“献一还二”的政策。
“献血会影响健康吗?”这是大多没有参与过献血的人,或者对献血跃跃欲试的人最关心的一个问题。
滁州市中心血站刘宗业站长说:“ 自1818年首例输血以来近200年的研究和应用证明,献血对身体无害。从医学专业的角度来说,血液是生命之源,除了执行带氧、止血、免疫等生理功能外,自身还在不断地进行新陈代谢,献掉的血,人体会源源不断‘自给自足’,不用担心缺血。通常一次献血300ml~400ml,献血间隔时间应大于6个月(很多国家规定是12周)。成年人的血液总量约为4200ml~5000ml,献血量不到全身血液总量的8%,从献血是否失血过多来说,不会对身体造成伤害。”
滁州市每天约需要80个用血单位,血液因为自身的特性,无法长期保存,筹集血液的工作,不是短跑,也不是撑杆跳,需要保持一定的速度,永远在路上,而且是一代又一代人的接力跑,这样的工作如果从业的时间够长,甚至不再可以用光荣感、使命、责任来表述,那就是一种生活方式。
在无偿献血的道路上,我们必须要去持续的关注,行动,别无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