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既是节气,也为节日。
天空洁净明朗,是为“清”;大地万物苏醒,是为“明”。
“物至此时,皆以洁齐而清明矣"。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
▲ photography by 设计师 Lamin
草木青青,冰舌消融的四月天,扫墓祭祖,插柳凭吊,寒食野炊,放风筝,打秋千,登山踏青等一系列清明风俗活动,让都市人从麻木焦虑的节奏中暂时解脱。
此外,香椿芽、青团子、润饼等春季小食也现身市集,赶紧吃起,走起~
清明节气三候为:“初候桐始华,二候田鼠化为鹌,三候虹始见”。
▲ 桐始华
农谚有曰:“清明前后,种瓜点豆”,清明过后也是春耕大忙的时令。
相传春秋时期,受晋献公宠妃骊姬迫害,重耳(后来的晋文公)在外流亡19年,途中饥饿难耐,大臣介子推割下自己的大腿肉与野菜煮汤,供其充饥,即“割股奉君”。
后晋文公得势,介子推拒绝封赏,携母隐于山西绵山。文公愧疚,率众往山中寻觅而不得,为逼介子推出来,下令焚山,三日火灭后搜山,发现介子推与其母相拥死于柳树下,于是将下令烧山的这天定为“寒食节”,全国禁忌烟火,只吃寒食。
▲ 山西绵山介子推与其母的塑像
次年,晋文公登山祭奠,见那棵老柳死树复活,仿佛看见了介子推一样。他掐下一根柳条儿编成圈儿戴在头上。祭扫后,晋文公把复活的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又把这天定为清明节。
故清明也有插柳习俗,将新长的柳枝与松柏枝合捆,插在屋檐、门口、石磨眼中,或是编成柳枝帽戴在头上,也叫“簪柳”,有驱邪逐害之意。
清明有说法叫“前三后四”,就是扫墓一般从清明的前三天延至清明的后四天。
传统乡村扫墓会带四样祭品:酒肉、主食(有色糯饭)、烧化类(香、烛、鞭炮、纸钱)、糖果类。
“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累累春草绿。 —— 白居易《寒食野望吟》
点一炷香祭拜先祖,捧一抔土培整旧坟,除棘草,描碑文(用红漆),上供果,叩拜祭奠。
扫墓结束后,如祖坟近家,则回家聚餐;如祖坟离家远,即在坟前席地宴饮,意为与祖先同餐。
风筝,即纸鸢。五代时,李邺将竹笛加在鸢首,纸鸢飞起时,风过笛管发出悦耳声音,如“筝”在鸣,故俗称“风筝”。
古人夜里会将风筝线挂上彩色的小灯笼,夜幕深沉下串串光影闪烁也是格外浪漫。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宋·李清照 《点绛唇·蹴罢秋千》
秋千传说为北方山戎民族所创,最初形式只是手抓一根绳子来回摆荡。
据说齐桓公北征时将这项娱乐活动带回中原,本来叫“千秋”,因汉武帝时与“千秋万寿”祝词冲突,故更名为“秋千”。
古时女子着彩衣霓裳,于秋千上悠然荡漾,衣袂飘飘,如仙女下凡,可谓一大美景,无怪乎唐宋时管打秋千叫做“半仙之戏”。
蹴鞠,汉代开始为兵家练兵所用,至唐代则成了上至皇亲,下到黎民,都风行不衰的一项游戏。
“鞠”是一种皮革做皮,内里填毛或充气的球。
蹴鞠时,球场中央竖立两根高三丈的球杆,其上有球门,直径约一尺(约30cm),叫“风流眼”。
两队分站两边,每队12或16人,队员们互相颠球传至队长,再由队长将球踢向风流眼,穿过则记为一球。
“挽者至千余人,喧呼动地,番客庶士,观者莫不震骇。”
——《唐语林》描写一次拔河盛况
拔河,兴起于春秋战国,彼时称“牵钩”、“拔桓”。古时拔河用的绳子,在两头会分系很多小绳,这样参与人数就更多,规模最大时甚至有千余人,呼声震地,蔚为壮观。
清明节,南方流行吃青团子,做法是将“浆麦草”或青艾捣烂出汁,与水磨纯糯米粉揉匀,捏成团,加入糖豆沙或芝麻制的馅儿,入笼蒸熟即可。
吃起来糯韧绵软,清香扑鼻。
北方则有馓子、子推馍(夹有核桃、红枣、花生等)、糕饼、清明果等小吃点心,多的可以凑成“寒食十三绝”。
▲ 馓子
此外寒食节的传统食物还有麦酪、大麦粥、乳饼、腊肉、面筋等。
清明这天要吃鸡蛋,称为“吃节蛋”。孩子们拿着自家煮的鸡蛋,互相碰撞,哪位小朋友的鸡蛋皮实,不被撞破,就寓意这一年他/她能长得高高壮壮。
还有地方会把鸡蛋煮熟后,用茜草汁在蛋壳上绘花,过几日将蛋壳剥去,蛋白上便显出蓝色花纹,甚是别致。
螺蛳此时还未繁殖,最为肥美,故有“清明螺,抵只鹅”的说法,吃螺蛳也叫“挑青”,是不可多得的美味。
▲ 香椿芽
过了此季再难吃到的,还有香椿芽。俗话说,“雨前椿芽嫩如丝,雨后椿芽生木质”。它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可通肠开胃,清热解毒、杀菌防腐。
新人望故人,总有恍若隔世的凄凉,再十年,更不知是怎样一番时过境迁。
珍惜眼前人,莫待成追忆。。。
来源:节气小棉袄
编辑:小滁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