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是人民群众缅怀先人、悼念逝者的传统节日,千百年来一直备受推崇。但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及人民群众“低碳”、“环保”理念的逐渐确立,燃放鞭炮、焚烧纸钱等传统祭祀方式已成为历史发展的“顽疾”。为此,自2008年起,民政部便提出“文明祭扫 平安清明”的宣传主题;2015年11月1日,《滁城限制燃放烟花爆竹管理规定》正式实施,琅琊山风景名胜区(含琅琊山公墓)被明确列入烟花爆竹禁止燃放区域。
一年一度的清明节眼看就要到来,新一轮祭扫高峰将再度上演。为深入了解我市的清明祭扫现状,记者近日专门走访了琅琊山公墓及部分祭祀群众,带你切实了解滁州境内的清明祭扫新风尚。据了解,伴随着政府部门的持续倡导及琅琊山公墓“禁放令”的正式实施,市民、群众的祭扫观念已逐渐转变,“低碳祭祀”、“文明祭祀”正阔步走来。
传统祭扫陋习仍大行其道
3月29日上午8时许,记者在琅琊山公墓门前路段发现,数十个祭品销售摊点已在道路两侧一字排开,每个摊位上都摆满了冥币、“元宝”、“金山”等传统祭祀用品。尽管琅琊山公墓管理方通过高音喇叭和宣传横幅在墓区内外不间断的倡导“文明祭祀”、“低碳祭祀”,并严禁在墓园内焚烧纸人、纸马、冥币等具有封建迷信色彩的祭祀品,但所有祭扫群众仍随身携带或争相购买传统祭祀用品。
进入墓区后,一股股浓烈的焦糊味随即扑鼻而来。走近一看,不少群众都在敬献祭品、焚烧纸钱。“文明祭祀、低碳祭祀虽是好事,但献祭品、放鞭炮、烧纸钱是扫墓祭祖的传统习俗。”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扫墓者这样告诉记者,“看到附近墓区的人都在使用传统祭扫方式,我们也只得随波逐流。”
文明祭祀之风正阔步走来
虽然传统陋习依然存在,但随着琅琊山风景名胜区(含琅琊山公墓)被明确列入烟花爆竹禁放区域,鲜花祭扫、家庭追思、集中焚烧等文明祭祀之风正阔步走来。当天上午,记者在墓区内采访时发现,大部分群众均手捧鲜花前来祭扫。与此同时,在5个祭奠院内,不少本外地市民正在实施集中焚烧。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伴随着琅琊山“禁放令”的实施,往年不绝于耳的鞭炮声今年已经大幅减少。
“放鞭炮、烧纸钱不仅浪费金钱,而且会污染环境。现在整个国家都在倡导节俭,我们要以实际行动予以践行。”琅琊山公墓一负责人说,“常言道,人死如灯灭,清明祭扫只是一种缅怀先人的传统方式,没有必要大张旗鼓、相互攀比,希望每一位做子女的都能孝敬父母,养成‘厚养薄葬’的新理念。”
鲜花祭扫已引领时代风尚
令人欣慰的是,在长达两个半小时的采访中,记者在墓区内仅听到6次零星的鞭炮声,而映入眼帘的则是一位位手捧鲜花的祭扫群众以及满山遍野的青松绿叶,整个墓区宛如一道靓丽的风景。据粗略统计,琅琊山公墓内目前共安放有32000多座墓穴,其中,九成以上的墓碑上都放着鲜花或挂着花环,鲜花祭扫已成为引领滁城文明祭祀的新风尚。
据了解,为确保今年清明祭扫期间琅琊山公墓安全、文明、和谐、有序,琅琊山管委会(含琅琊山公墓)将联合市公安局、市林业和园林局以及市城管执法局等开展现场劝导执勤,禁止在墓区内燃放烟花爆竹,不得在禁火区域内焚烧纸钱,倡导鲜花祭扫、植树祭扫、踏青遥祭、网络祭扫等低碳、文明祭祀方式。(记者 李志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