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物简介:
余有一友,姓孙名中华,屈指箅来,相识已三十年之久,辛丑伊春,去上海探亲,专程去寓居徐家汇的老宅拜访了他,老宅虽小,但收拾的整洁干净,墙壁上挂满了他的书法作品,真、草、隶、篆兼顾,斗室虽小,但被主人布置的井然有序,文人气息甚浓,严然如一个小画廊,自友退休后赴沪安享晚年,已有多年未见,此番却一见如故,当年情谊未減,亦显更浓,他已戒烟数年,微微发福,面色红润,直言″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平 平 淡 淡 才 是 真 一一孙 中 华 印 象
图/文 丰山愚人
余有一友,姓孙名中华,屈指箅来,相识已三十年之久,辛丑伊春,去上海探亲,专程去寓居徐家汇的老宅拜访了他,老宅虽小,但收拾的整洁干净,墙壁上挂满了他的书法作品,真、草、隶、篆兼顾,斗室虽小,但被主人布置的井然有序,文人气息甚浓,严然如一个小画廊,自友退休后赴沪安享晚年,已有多年未见,此番却一见如故,当年情谊未減,亦显更浓,他已戒烟数年,微微发福,面色红润,直言″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中华兄今年68岁,祖籍江苏江都,自幼喜欢文学,青年时代曾发表诗歌、散文、小说多篇,在当地亦是颇有名气的文学爱好者,上世纪70年代中期,来滁工作,从在当时的滁县地委大院做木工开始,以自己的真才实学和一手好字,被原地委书记陈祚霖破格招为秘书,后广涉多个部门,中华兄亦是聪慧之人,且爱好广泛,文笔甚佳,作为市四届政协委员,原中共滁州市委统战部办公室主任,酷爱中华文化,且兴趣广泛,热情好客,喜交各界朋友。曾当过知青、教师、记者、记者站站长,从事过党务、政法委工作,后转入政协、统战部机关工作,长期从事对外、对台宣传工作、民主党派、民族宗教、工商联、非公经济联络工作,以及党外知识分子等统一战线工作。喜爱文学、书法研究,年轻时曾在国内报刊上多次发表小说、诗歌、散文,有的文章在《人民日报》海外版、《华声报》、《团结报》、《中国法制报》、《富民报》等报刊发表,曾多次获奖。其编剧的电视剧《醉翁之意不在酒》上、下集由上海电视台拍摄,上世纪八十年代在海内外播放,产生巨大积极影响,为对外、对台宣传作出了贡献。退休后长期定居在上海,仍热心残疾人、公益事业,积极传播中华文化,扶持和帮助年轻人,大力弘扬中华文化,继续为社会服务发挥余热,多作奉献。在数十年的工作中,他競競业业,脚踏实地,从参加工作之后,便与书法结下不解之缘,从当初的喜好,到刻苦专研,中华兄涉猎书法已近五十余年,数十余年笔耕不辍,一步一个坚实的脚印,以扎实的基本功,理解书法、感悟书法、在快乐中,体会中国书法的"精、气、神"和博大精深书法的内涵,在相交的几十年里,我们经常清茶一杯,请他谈学习书法写过程中的要点,他总是知无不言,站在历史的角度去分析书法演变过程,讲述书写的要领和应该注意的事项,而每次的聆听和交流,都是收益匪浅。
和中华兄相识,缘于“滁州市第一届庆祝香港回归中小学生书法大奖赛",作为评委的他,其点评书法作品,颇为专业,无论从点评的理论和点评的视角,均让人口服心服且顿生敬意,从此,我们便成为君子之交。
仔细品读中华兄的书法作品,无论是楷、篆、隶,均各具特色,其楷,具颜体之厚重。笔精力到,笔画强劲有力,其篆逼平、竖画且直而线条苍劲有力,从结构到运笔均见功力,其隶,颇具汉碑之古韵。其作品亦多次参加省、地市书法展览,获广泛好评,如果不是数十年坚持不懈的努力,是不可能取得如此丰硕的成果的,中华兄为人热情奔放,但在书法的学习上,仍一直是低调做事,默默耕耘,用爱好诠释书法,用快乐书写书法,用平平淡淡才是真,将自己退休后的文化生活安排的秩序井然,有条不紊,不能不说是一种享受生活的另一种境界。
一次难得的相聚,一次愉快的聊天,夜上海繁华的大街上,已是灯火辉煌,微风扑面,偶有暖意,我决计要写他,一个执着而勤奋的老兄,一个把艺术视为平平淡淡才是真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