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物简介:
胡竟良(1897~1971),字天游,滁州人。民国10年(1921年)毕业于南京高等师范农业专修科,民国25年获美国德克萨斯州农工大学硕士学位。 民国21年胡竟良任湖南棉业试验推广部主任时,针对当时采用演说、展览、劝说等后进推广方式,提出了具有时代特色的合作推广方式,即每2000~2500农户组成一个合作农场,所用棉种向棉业试验场贷借,并由试验场负责技术指导。当时共建合作农场40个,面积9.5万亩。
本期内容
胡竟良(1897~1971),字天游,滁州人。民国10年(1921年)毕业于南京高等师范农业专修科,民国25年获美国德克萨斯州农工大学硕士学位。
民国21年胡竟良任湖南棉业试验推广部主任时,针对当时采用演说、展览、劝说等后进推广方式,提出了具有时代特色的合作推广方式,即每2000~2500农户组成一个合作农场,所用棉种向棉业试验场贷借,并由试验场负责技术指导。当时共建合作农场40个,面积9.5万亩。与此同时还贷款建立了一所轧花厂,所轧皮棉直接向纱厂销售,种子留作次年推广之用。这种以生产合作改进棉农生产、以信用合作活跃棉农经济、以运销合作增加棉农收益的作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深受棉农欢迎。

民国34年著《中国棉产改进史》,对全国棉产改进的分期、试验研究成果、推广成绩、分级检验概况、棉产统计等方面,均有论述。
民国35年任国民政府农林部棉产改进处副处长、上海分处主任兼棉产咨询委员会秘书。40年代陆续发表一系列棉业技术与政论文章,如《原棉改良与棉纺业》、《农业推广的基本问题——整个的管理》、《论战后复兴中国棉业》、《中国棉产复兴纲领》等,对当时植棉政策和技术策略均有重大影响。

1950年由美国进口岱字15号棉种480吨,根据胡竟良的建议,在江苏、浙江、江西设立良种管理区,种植16万亩,1955年扩大到1300余万亩,使良种一举在三省普及,代替了过去推广40年的中棉和退化洋棉。到1958年,岱字棉在全国种植面积达5200余万亩,占全国棉田面积的61.7%。
1957年胡竟良任中国农科院棉花研究所副所长。1958年创办《棉花知识》杂志(后改称《棉花》和《中国棉花》),任主编。
胡竟良不尚言笑,但内心赤诚炽热。凡向他有所请教,均能获得良深教诲。病故前,他再三叮嘱家人,将他的全部书籍和资料捐献给国家。

胡竟良的科学专著除《中国棉产改进史》(1946年商务印书馆出版)外,尚有《胡竟良先生棉业论文选集》(1948年中国棉业出版社出版)、《棉花生理研究综述》(1959年上海科技出版社出版)。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