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专题专栏 > 滁州人的故事 > 本期人物:《滁州名人》蔡家璋

人物简介:

(抗日战争时期)蔡家璋(1906~1965),又名蔡文培,原籍安徽省太湖县,幼年随父母迁至滁县,住西乡珠龙桥附近。幼读私塾7年。民国16年(1927年)由父母用100多块钱替他捐了个保长职务。民国22年,被委任为珠龙桥红庙子供销合作社理事长,后又任滁五区区长。但他明为县政府干事,暗里却利用合作社和区长身份的有利条件,救济穷人,掩护共产党人。并通过各种途径为新四军筹粮筹款,秘密组织抗日武装队伍。民国28年4月,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

本期内容

       (抗日战争时期)蔡家璋(19061965),又名蔡文培,原籍安徽省太湖县,幼年随父母迁至滁县,住西乡珠龙桥附近。幼读私塾7年。民国16(1927)由父母用100多块钱替他捐了个保长职务。民国22年,被委任为珠龙桥红庙子供销合作社理事长,后又任滁五区区长。但他明为县政府干事,暗里却利用合作社和区长身份的有利条件,救济穷人,掩护共产党人。并通过各种途径为新四军筹粮筹款,秘密组织抗日武装队伍。民国284月,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是年,由于频繁地与新四军接触,引起敌人怀疑,滁县政府撤去他的滁五区区长职位,并派武装人员对他进行诱捕。在这种形势下,经新四军江北指挥部政治部主任邓子恢指示,公开脱离滁县政府,于7月在珠龙桥瓦湖一带拉起一支160多人的抗日游击队,即第四支队八团滁县游击大队。谈先知任大队长,他任政治部主任。当年底,这支队伍发展到五六百人,组成5个连。在消灭土匪、反扫荡、反摩擦战斗中,起到重大作用。后来他领导的这支部队大部编入新四军。


  民国293月,滁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蔡家璋被选为首任县长。其间,大柳、广卫一带土匪猖獗,他带领县大队剿匪安民,不到半年时间,土匪被肃清。第二年,他兼任淮南津浦路西第一独立团团长和滁县总队总队长。日军投降后,他专任独立团团长和县参议会参议长。
  由于蔡家璋是当地人,对滁县西乡的地情人事非常熟悉,加之在群众中很有威信,尽管滁县的地方武装多次补充新四军主力部队,他很快又把本县的武装力量很快地重新扩充起来。他利用亲戚朋友关系在附近伪军中的内线,多次派人到滁城等地购买部队急需的枪械子弹和医药器材。有时在日伪军向根据地扫荡以前,他能及时从伪军内线获得情报,并转报地委和军分区,使根据地党政军机关能及早做好反扫荡准备。



  民国35年主力部队北撤,蔡家璋开始随罗应生、方浩的机关大队行动。由于体胖又患多种疾病,行动不便,为不拖累大家,他单独带一个警卫班撤退。后来警卫班被打散,他乔妆打扮,在乡民的帮助下,艰难地返回到津浦铁路路东。到达路东找到组织时,他光背赤脚,拄着棍子,浑身泥土,看到的人无不为之感动。地委书记黄岩称赞说:老蔡能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坚定不移地单身突围找到党,确是一件了不起的事!”后来,他随苏皖边区参议会行动,北上南下,从没掉过队。民国37年,担任怀远县县长。10月,又回路西,任定滁县总队长,直到民国386月定滁县撤销。
  蔡家璋从不计较个人得失。新中国建立后,他转业到地方,一直战斗在农业生产战线上,历任滁县专区土产公司经理、安徽东流农业学校校长、淮南种猪场场长、水家湖农场党委委员、种猪场场长等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