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专题专栏 > 滁州人的故事 > 本期人物:《滁州名人》史健

人物简介:

(抗日战争时期)史健(1918~1949),原名史必清,滁州汪郢乡人。抗日战争前,先后于芜湖中学、安庆中学读书。抗日战争爆发后,流亡大西南。当时他年仅19岁,他在离校前给家中写信说:“日寇入侵,中华危急,宁死不当亡国奴,望父勿望儿归”。爱国之情,溢于纸上。民国33年(1944年)秋,考入贵州大学外文系。

本期内容

       (抗日战争时期)史健(19181949),原名史必清,滁州汪郢乡人。抗日战争前,先后于芜湖中学、安庆中学读书。抗日战争爆发后,流亡大西南。当时他年仅19岁,他在离校前给家中写信说:日寇入侵,中华危急,宁死不当亡国奴,望父勿望儿归。爱国之情,溢于纸上。民国33(1944)秋,考入贵州大学外文系。



  在大学期间,史健受到革命思想影响,积极从事学生运动。民国34年,他被选为学生自治会主席,因此得罪校方,次年被迫以休学方式离校回乡。
  民国36年初,他复学于贵州大学。是年,北京、天津、南京各地的学生运动蜂起云涌,国民党对学生运动进行了残酷的镇压。消息传到贵大,激起同学们的愤怒。适逢贵州工学院机电系学生朱登鼎在贵阳街头被保安兵无理殴打,史健乃联络各大院校,组织600多名同学高举抗暴的大旗,游行到省政府向省长杨森递交请愿书。后又在校内组织同学开展反高压,争民主斗争,反对校方压制学生的正当要求;创办高原文艺社”(后改名为高原社”),宣传革命思想。并创办油印《高原文艺导报》。



  解放前夕,贵大教职工为改善待遇酝酿罢教,史健和高原社同学以及衡岳学会的一些湖南籍同学秘密串联,联络各院校,发起抢救师生员工生活运动,以配合教师行动。各学院选一位同学参加,组成主席团,公推史健为主席团主席。326日,举行了声势浩大的请愿游行,向省政府提出改善师生生活的要求。415日,贵大系代表会决定举行反饥饿,反迫害,支援南京·血案运动,成立罢课委员会,史健为副主席,再次宣布罢课。5月底,贵州省保安司令部对学生运动进行镇压,公开逮捕进步学生。史健在帮助一部分同学安全离校后,也不得不设法逃离。但在逃到安顺后,由于坏人告密,终于被捕。在狱中,他受尽压杠子、烙胸口、夹手指、灌石灰水、剥落手指甲等酷刑,但始终英勇不屈,大义凛然。928日,他被国民党以罪大恶极,参加奸匪组织,从事叛乱的罪名,杀害于贵阳南郊,年仅31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