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远县某乡镇在社会救助日常摸底中发现一对叫谢成、谢立(化名)的未成年兄弟因母亲改嫁、父亲入狱而无人照顾,流浪街头。该村立即将情况上报乡政府和县民政局,兄弟二人立即被妥善安排到乡敬老院临时居住。经后期跟踪联系,动员兄弟俩的一位亲戚将他们接回家中,民政部门为兄弟俩办理了每人每月600元的孤儿生活补助。从此,他们的生活有了保障,学习有了监护,又回到了书声琅琅的校园。
对谢成、谢立的救助,是定远县近年来极探索创新“救急难”工作体系、主动发现、因需施救的结果。该县针对特殊困难群众“救急难”采取三项举措,确保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道路上,不落一户、不落一人。
一是健全组织,确保“一键总动员”。成立“救急难”工作领导小组,县政府分管领导担任总召集人,县民政局为牵头部门,相关部门和乡镇为成员单位,建立联席会议制度。通过完善信息通报、个案会商、工作协同、跨地联动、督察督办等五项机制,做到信息共享、责任共担、困难共助,确保“急难”需求一体响应,“急难”救助一键启动。
二是摸清底数,确保“五个不放过”。每月定期对社会救助对象进行排查,重点对特殊困难群众住房、教育、医疗等情况逐项摸底,坚持“镇不漏村、村不漏户、户不漏人、人不漏项”,做到“五个不放过”,即:走访人不到户不放过、不是本人不放过、困难人员情况不搞清楚不放过、发现问题不就地解决或解决措施不落实不放过、确需集中供养的不送供养机构不放过。
三是建档立卡,确保“三类常见面”。结合摸排情况,对受助人员建档立卡,按贫困程度、疾病轻重、思想动态等情况,划分出甲乙丙三类。截至今年7月底,共为7374名特殊困难群众建立了档案,其中甲类362人,乙类2549人,丙类4463人。对甲类人员,落实乡镇干部和村干部包保制,每天见面一次;对乙类人员,落实村“两委”人员包保制,每周见面一次;对丙类人员,落实村包组干部和村民小组长包保制,每十天见面一次。
近三年来,全县累计救助特殊困难群众1.8万人次,发放救助资金900余万元,有力维护了社会的和谐稳定。(许辉)

来源:新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