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滁城东关遵阳街,一座古朴沧桑砖木结构的小楼首先映进你的眼帘。它不算高大,滁州人说它三层,其实,充其量仅有两层半。顶层只有两米多高。历经百年风雨的洗刷,墙角没有滋生苔藓,门窗没有裸露木筋,青砖白缝拥抱着木榫框架的四壁,牢固挺拔,丝毫没有伛偻老态。这就是滁州古城有百年历史的十一座大楼之一的胡家大楼。
建议wifi环境下观看:
胡家大楼是老滁州的标志性建筑,也彰显着胡氏家门曾经的辉煌,胡家大楼的建造者胡庆森,1863年出生,小时家庭贫困,自幼无钱上学,14岁时跟着一位木匠师傅学艺,从走街串巷为客户修修补补,到修建雄伟的胡家大楼,胡庆森从商之路可谓顺风顺水。
原滁州市琅琊区地方志办公室主任《滁州古城记忆》 主纂 吕师贵:
胡家大楼的建造人,这个人叫做胡庆森,1863年到1939年,这个人从小家庭比较贫困,自幼为父母干一些琐事,13岁以后他就开始学木匠了,木匠手艺学的比较好,过去用的不是现在的塑料盆,现在木盆,木桶,他有这个手艺好呢,桶搞过以后,都不要刮腻子,滴水不漏,所以方圆十几里的老百姓都想叫他来箍盆,来买他的盆,活也干不完。
原滁州市琅琊区地方志办公室主任《滁州古城记忆》 主纂 吕师贵:
由于他有箍盆的手艺,第一口棺材打出来以后,相当抢手,他的棺材打的,无论角度,功底,跟人家不一样,所以这个棺材当时就有一个阔老买回去了,过去有的收藏在家放着的,有人愿意,一看收到第一桶金以后,一发不可收拾,他就开始继续打棺材,这个棺材三年过以后生意也越来越好,后来他就把这个店面取个名字,讲是请了一个最有名气的有文化的人给他的店,取个名字叫胡泰森棺材行,专门卖棺材的行,然后烫金彩绘,吊在他家的门面上。
原滁州市琅琊区地方志办公室主任《滁州古城记忆》 主纂 吕师贵:
随着他的名声越来越大,木材用量也大,就爆发了,然后又把部分的资金投资机米访,开了粮行,随后资金越来越多,他就想起造房子,胡庆森这个人品质比较好,比如讲我们的文德桥,在那个时候坏了以后桥板腐烂,他捐钱修路,遇到大灾大难,他在自家门口支起大锅赈灾给穷人吃饭,抗战时期,对我们新四军无米之炊,他也捐助欠款,胡庆森一共有九子三女,随着家越来越大以后,他就感觉不不盖房子不行,就开始想建这个胡家大楼了。
原滁州市琅琊区地方志办公室主任《滁州古城记忆》 主纂 吕师贵:
当时他家盖3层的,但是政府官员,当时县长,就跑来讲了,你盖不能超过我们县府的楼,三层不许盖,盖成2层半,现在的胡家大楼实际上2层半的楼。
原滁州市琅琊区地方志办公室主任《滁州古城记忆》 主纂 吕师贵:
胡庆森在日本(侵华)时期,他收到当地的伪满政府诬陷,讲他通过日本人,然后后来给他关到大楼里面,给活活折磨搞死。
原滁州市琅琊区地方志办公室主任《滁州古城记忆》 主纂 吕师贵:
到1951年,胡三娘是太老了,他召集九子三女,在四邻街坊的公证下把家里分产,彻底解体以后胡家大楼解散了,虽然家庭解散了,但是胡家大楼这个古居还保留到至今,虽然这俩年遵阳街拆迁了,但是任然保留了胡家大楼。
1952年胡家大楼私房改造,人去楼空,这座百年老宅历经时代风雨,见证百年历史的变迁。说完这胡家大楼,而早期东关经济的快速发展,成为绝对的市中心,这离不开当初一条铁路的建成,这条铁路就是天津通往浦口的铁路,津浦铁路,下期我们就带大家了解一下津浦铁路的历史。
分享到朋友圈,让身边的滁州人乐享乐活。
搜索“”关注我们
新闻热线:13705504949
滁州市广播电视台大型民生服务类栏目
《》每天与您相约
新闻综合频道首播:20:30-21:30 重播:00:00-1:00 次日7:00-8:00、13:00-14:00
公共频道首播:18:30-19:30 重播:次日8:00-9:00
科教频道首播:23:00-00:00 重播:次日11:00-12:00、16:00-17:00
全方位报道老百姓最关心的问题
滁州人自己的微信平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