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行素食主义,推广养身护颜,俨然已成世界性的潮流。上至明星大腕,下至平民百姓,喜好素食的吃客大有人在。本月27日,农历二月十九,是传统的观音诞辰日,也是护国寺道场法事之时,小编来到寺庙,为您一探素食之美,畅谈斋饭之妙!
小编上午九时抵达护国寺观音庵,但见斋堂内已经是人来人往,热气腾腾,善男信女,人手一碗,围桌而食。隔壁厨房内,几位慈眉善目的义工,已经是忙得不可开交。大厨介绍,晨五时左右开饭,两口大锅,一刻不停,四个钟点不到已用去机制挂面20大包,计三百斤以上,供应青菜素面近千份。据说,按照民间旧习,二月十九观音诞,进香迎福的香客原是要空腹而至,在寺庙进一碗素面,此为“讨寿面。”
而在十多米开外的清凉园,则是另一番景象。53岁的义工王恒芳,领着一班善男信女,正在为中午的素斋席面忙个不停。正值护国寺大办道场,祈福迎祥,普度众生。故而,今日的素斋饭与往日有所不同,每桌预定备素菜12盘,包括四份烧菜和两份热汤,其余均为凉拌和炒菜。食材包括青椒、豆腐、香菇、藕片等时令蔬菜和豆制品。王恒芳介绍,中午就餐的食客包括念经的僧侣和从江苏赶来的大队香客,预定要安排十五桌以上。考虑到季节变化和就餐人群的需求,菜式安排事先作了认真考虑,突出了洁净和绿色的主题。
中国原是美食大国,南北菜肴,八大菜系,源远流长,吃客们人人都有一肚子的故事。不过,中国菜,讲究的是色香味俱全,斋饭既然少了荤腥,就未免多了几重枷锁。逼得厨师们在菜式的外形和滋味上做足了文章。请看这道“萝卜烧肉”,原是天长城乡的家常菜,白萝卜鲜美,五花肉酥烂,荤素搭配,相得益彰,滋味悠长。到了清凉园,五花肉偷梁换柱,变成了豆制品,少了肉味,添了豆香,外形未变,也算一绝!
其实,要从佛教在吾国的发展史来看,素斋原是相当粗陋的。最早的时候,出家人习惯托钵乞食,施主给什么,就得吃什么,所以,饥一顿饱一顿原是常事。幼时喜读《西游记》。印象最深的是八戒眼中的幸福生活,他每日嘟囔着“化斋”,有个馒头粥饭果腹就已心满意足,若是加上些新鲜水果,那真是意外之喜了。这个神话故事其实就是早期游方僧人生活的常态。
后来,中国的僧人开始营建丛林,开荒种地,自给自足。稍大一点的寺庙开始为僧人和居士提供膳食。这个变化大约发生在东晋以后,即使在那以后的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素斋的形式和内容也是相当简陋的。由划粥断齑的故事可以想见。当年,范大学士当年呆在寺庙苦学时的伙食也真的是相当简单了。
与上文中的"萝卜烧肉"相类似,荤菜素作在中国其实古已有之,《梦梁录》《东京梦华录》记载,在中国文化的高峰期——宋朝,已有许多专营素食的饭馆,著名的的菜式有假煎白肠、假煎乌鱼、鳖蒸羊等等。根据学者的推测,唐宋以后,素食文化的兴起,和士林生活审美趣味的改变有着关系。“肉食者鄙!”,士大夫阶层推崇林下风,素食也被认为有着素雅的意味。故而,素食之风兴起。至于后来,名山古刹应时而变,纷纷推出香积厨秘方,素菜馆大席,那又是一说了!
其实细论起来,护国寺的素斋,无论从食材的档次还是烹调的精妙上来衡量,都远不及京沪杭一带的百年招牌素菜馆。这一点,无须护短。不过,袖珍庙宇、胜似九华,小城小庙,也有自己的特别之处,清凉园的素斋,取自鱼米之乡所产,一年四季,食材丰富多样,新鲜洁净,举凡蔬菜、瓜果、豆制品、菌类,不一而足。虽无名厨,但熟谙皖东城乡的菜肴烧制手法,故而,清凉园的素斋也是别有风味,声名远播!
山斋饭罢浑无事,满钵擎来尽落花!苏曼殊的诗,其中自有禅意。斋饭且待有缘人,至简之中存大道。小编鼓唇摇舌,行文至此,已是腹饥如火,不免要声明一句,要知道梨子的滋味,还是要亲口尝一尝!吃货们,护国寺素斋,等着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