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定远炉桥古有民谣唱道家族分布:“南头俞,北头徐,东门上张,大街上方,中间夹个老绵羊(杨)。”可知杨家是个名望不高的人家,儿子杨文定却是个见风裁柳的角儿,吟诗作对无所不能,吹拉弹唱无所不精,十五岁进了秀才,十八岁就准备进京赶考。
这一年初冬,杨文定带着父亲东挪西借来的盘缠钱赴南京考举人。一路上风餐露宿,含辛茹苦。有一天滔滔的河水挡住了他的去路。在这荒郊野岭中投宿无村,问路无人,只好顺流北下,寻找渡口和桥梁。几个时辰下来,已是月上枝头,光洒四野。山岗上乌鸦夜啼,野狼嚎叫,冷风阵阵袭来,令人毛骨悚然。
杨文定头发直竖,大汗淋漓。刹那间,远处山腰上闪来一缕灯光。他左拐右攀,东跳西爬,终于登到山崖旁的楼台前。杨文定吓了一跳,屋里坐着一位须眉花白的老人。拱手拜见,进入房内。他静下心来,同老人攀谈起来。山下的河流发源于西北莫邪山中大菁山,向南流经东城县城,因称为“池河”。春末夏初,有一行书生南游过此,留有对联半副“池河无水也可”,刻在北边不远处的桥头,一笑而去。杨文定很激动,秉烛桥头,但见“池河无水也可”龙飞凤舞,令人叹为观止。回到山房,他辗转反侧,不觉进入梦乡。
读书人以对答不好难题为耻,杨文定决定不让对联残留下去。于是,他用了三天时间请教渔人,用了三天的光阴游拜农夫,又用了三天工夫打探樵夫。原来,池河水有涨有落,涨则北入淮河,落则捕鱼捞砂,涨落无损。因此,游人作“池河无水也可”。池河岸边山峦起伏,树木丛生,土地肥沃,绵延百里。山名更是特别优美,有岱山、凤凰岭、玉皇顶、卧龙埠、大金山、小银山、更山、华山、豁鼻山,等等。老人的楼房就矗立在更山上。
数日的寻访奔波,杨文定这一晚归来迟迟,已筋疲力尽,和衣睡在老人的灶舍柴草中,随即酣然入梦。朦胧中,杨文定眼前一片光明,只见老人跨鹤远去,不住地回头朝他高声呼喊:“杨书生,杨书生!醒一醒——我去了!”杨文定一惊:啊,已大天四亮,自己却睡在荆棘深深的草丛里,老人和楼房已荡然无存!他豁然开朗:下联有了!——“更山有人便仙”!得意洋洋而去。
三天后,杨文定来到了南京。这个地方歌馆青楼,家家户户;百乐和鸣,飘飘荡荡;公子王孙,来来往往。青春年少的杨文定按捺不住激荡的春心,来到了“盖三江”茶楼。他听罢几曲清幽澄心的歌吹,阔步走上台前,随手拿起一竿横笛,只轻轻地一吹,四座鸦雀无声。待奏完一曲,台下掌声雷动,喊声如潮。就见一位梳着长辫,穿着黄马褂,足登皮靴的少爷紧紧握住他的手:“走!咱俩到里屋去拉一拉!”
二人说艺切技,天南海北,说着,吹着,拉着,唱着。三九,九三,愈说愈投缘,相见只恨晚,不觉到年前。等杨文定想起赶考的事,朝廷已罢考多日。想到父母的嘱咐,家境的贫寒,杨文定难过得放声大哭,一片天昏地暗,万物凋零。少爷非常感动,劝说不止,直到他起身训斥:“不就误考个举人么?你也不包打来回的!不要哭了,我去奏明皇阿玛赐你一名就是了!”原来这位少爷是皇阿哥。
来到京城的金銮殿上,乾隆皇帝问:
——“杨文定,你为何误了举人考试啊?”
——“回皇上,学生近是为了向王爷学习吹奏,远是为了对池河桥头的对联。”
——“什么?池河桥头的对联?你对上来了么?”
——“学生查遍池河一带的山水风物,最后在仙人的点拨下,用‘更山有人便仙’,对‘池河无水也可’。请皇上裁定!”
乾隆听罢,哈哈大笑:
——“真乃神人点化!上联是朕南巡所留,不想你以妙联相对,有才!人才!不知你奏乐技艺如何?”
杨文定取出唢呐,给皇上吹奏一曲家乡的《百鸟朝凤》。只吹得春暖花开,百鸟引吭;只吹得殿上殿下百鸟和鸣,万鸟翔集。
乾隆大悦:
——“卿乃旷世奇才,不可多得!朕就赐你举人顶戴花翎一顶!”
——“臣谢皇上厚爱!”杨文定跪倒磕头,叩谢不止。
杨文定中举的喜报迟迟地送到了定远炉桥,没有中举的秀才们鄙夷地说:“杨文定中举是吹来的!”后来,在淮河定凤怀流域还流传着“杨文定中举众人不服”的俗语。
附记:
清道光六年《定远县志·仕绩》记载:杨文定(生卒失考),字安卿,世居炉桥。父善医,多所全活。少失怙恃,受兄嫂抚养。受书敏悟过人,年十四入邑庠,道光乙酉(1825年)举于乡,癸巳(1833年)成进士,历宦广东惠、潮、嘉道,湖南按察使,江宁布政使,江南总督。生平廉洁自持,不尚奢丽,虽任封疆而服食用器一如常人。官京师时,与人无急言遽色,办事是非不可拔,遇事能察观始终,镇静处之。

来源|滁州市旅游局
作者|董书冰
主办|滁州市旅游局
运维|滁州学院蔚然新媒体中心
小编|许海潮
联系|chzu@qq.com(如觉侵权请联系删除)
你可能错过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