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各位家长几点提醒:
洗衣机不用的时候,请把电源线拔掉;
在洗衣机边上,不要放置小板凳之类的利于孩子攀爬的东西;
市面上的洗衣机,除了部分老式的,应该都有“儿童锁”功能,这个功能要用起来。
洗衣的时候要多留心孩子,同时事先一定要告诉孩子洗衣机存在的危险性。
不止洗衣机,
这些“吃人”事件也要当心
“吃人”的可不止洗衣机,还有防盗窗、旋转门、车轮、墙缝等等。家长们真得看紧了!
去年10月28日,宁波一名2岁半男童的头被家里的椅子紧紧“咬”住。直到消防员赶了过来,锯掉椅子这才帮孩子解了围。
2015年4月11日,镇海区一名小男孩在乘坐自行车时,不慎将脚卡进自行车后轮内,无法取出。家长无奈之下,拨打了119求助电话。
还有这张——小女孩的手伸到房门和墙体之间的缝隙里去了。PS:这种事情可不少,家长们还是得提醒家里的小朋友,千万别把手伸进去!
最易发生意外的3个地方!
一、门缝。家里的木门、防盗门,酒店、广场等公共场合的玻璃门、旋转门,最容易卡住小孩的手。一旦手掌、手指伸进去而抽不回来,无论是推还是拉,对小孩被卡部位都是再一次伤害。
二、椅、凳。这主要是指那些有孔洞或栅栏的铁质、木质凳、椅,在机关单位、银行、保险公司等一些办事大厅,凳面上有孔、洞的凳子比较常见;在江边公园和广场,有栅栏的长条木凳也比较常见。小孩若是手指伸进去拔不出来,不仅会带来疼痛,还会对手指造成伤害。
三、防盗窗。长条状的铁质栅栏,往往会给调皮的小孩带来麻烦。有的将手臂伸进去,或者脚踩下去,甚至把头伸进去,被卡住后的情况都非常危险。
家长怎么让小孩规避风险?
在救援过程中,消防队员发现,只要是有孔洞、缝隙、开口的地方,小孩似乎都下意识地想去摸一摸,玩一玩。而意外往往就是在这样的不经意间发生的。怎么让小孩规避风险,消防队员向家长介绍了三点。
一是要“提醒”。在家中,许多看似常见的家具、摆设都有可能“吃”手指,比如拉开拉环的易拉罐、塑料凳上的小孔、顶针箍、花瓶的窄口……家长要有主动避险的意识,在孩子年幼时就进行教育,告诉他们不要轻易把手伸进去。
二是要“盯牢”。相比来说,室外的空间更大,不可预知的隐患更多。这就需要家长能了解情形,预判危险。比如广场上供小孩玩耍的滑梯,小孩一不留神就会发生手、脚被嵌进去的事故。再如一些有圆洞的凳子、椅子,都是潜在危险。所以,家长带小孩外出时要格外留意,看紧小孩,不要让小孩跑出自己的视线范围太久。
三是要“远离”。公交车的上下车门以及座位靠垫连接处,喷水池的栅栏、孔洞部位,有许多是玻璃或铁质材料的,边缘都很锋利,能轻易将人割伤,一旦卡住小孩,后果不堪设想。所以,家长带着小孩时,要尽量远离这些一看便知危险的地方,并不时地予以纠正危险举动。
一旦出了意外如何紧急应对?
一旦出了意外,孩子哭,家长急,慌忙紧张反倒坏事。消防队员提醒,如果情况不是很严重,在等待消防队员到来前,也可以自行采取一些比较灵活的办法试一试。
一、润滑。如果手指是被戒指、锁洞、项圈等一些小东西卡住,可先把手放在冷水里浸泡,或准备一些冰块摩擦被卡的手指,再找来菜油、洗洁精、洗发水、肥皂水等润滑,试着正反方向旋转,再慢慢进退拉伸,也有可能顺利脱险。
二、剪切。如果皮肤和卡手物之间存在缝隙,而且卡手物容易破坏,家长也可以用剪刀或尖嘴钳进行剪切,但不要伤着小孩皮肤表面。
三、反转。小朋友的手、脚被正在旋转的机器卡住,如果是手工操作的,也可以在熟悉运转原理后试着反转,看能否松开缝隙解围。
在这段时间,如果小朋友哭闹,可以转移小朋友的注意力,比如喂他吃零食、玩手机游戏、看动画片等。但不管形势多么急迫,家长切忌生拉硬拽,尤其是在用硬物剪切时不要强行动手,很可能对皮肤细嫩的小朋友造成二次伤害。
来源|宁波晚报、齐鲁新闻眼
主办|滁州市旅游局
运维|滁州学院蔚然新媒体中心
小编|许海潮
联系|chzu@qq.com(如觉侵权请联系删除)
你可能错过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