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人是从滨河公园河畔的那幅《胭山风物图》才开始知道,小城天长,有着一位兰心蕙质、才华横溢的女画家——施广芳。这幅画长21.7米,高4米。真是一幅名副其实的“壁画”。夏氏茶食店、庆余堂药房、十里香酒店、崇永源布店、凤凰桥市场、张三豆腐店,抬着喜轿的壮汉,推车卖货的乡民,店铺里忙碌的伙计老板,已经渐行渐远了的天长古城旧貌在她的一管细笔下,纤毫毕现,生气勃勃。年逾古稀的老天长自不必说,即使是刚到小城观光的外地人,看了这幅画,也不免发出一声意味深长的“哦!”
能够画出这幅让许多人心悦诚服的作品,靠的是扎实过硬的工笔画基本功和一以贯之的创作热情。古城天长,唐时设县,盛于宋,至明清,城廊井然,衢长巷深,商铺林立,百业兴旺。要把一座千年古城从传说和典籍中的语言文字化为真实可信、美轮美奂的图画,作者需要付出多少心血呢?这个问题,许多人都想知道答案。
阳春三月,正值“天气澄和,风物闲美。”小编依约来到了施广芳的家。施老师正在忙着每天的创作功课。谈到胭山风物图的创作,施广芳的话匣子打开了。这是她花费了两年多时间的心血。曾五易其稿,最终才得以面世。在乡贤前辈夏锡生等先生的指点下,她曾无数次地踏访老南门、老西门的寻常巷陌。为了对旧时市井风貌有直观的印象,她还几次赶到百里以外的扬州东关老街,细致观察一个个老店面,从中寻找旧时天长的城市神韵。多少次的诸葛亮会,多少次的推倒重来,春去秋来,寒来暑往,一幅堪称天长历史“形象”的绘画大作终于诞生了!至今,施广芳还保留着每次修改的底稿。她说,这是许多人共同努力的见证。作为一个天长人,能够执笔为后人留存一份天长城市历史的记忆,这是自己的荣幸!
小编结识施广芳女士已有十多年的时间,2003年,小城电视台为她专门制作了一部人物纪录片《芬芳岁月》。许多年以后,我们才意识到。那时,施广芳正处于事业的上升期,刚刚从南京艺术学院进修回来的她,才气逼人,锋芒毕露。如果说,此前,她的作品和为人还有些稚嫩。那么,经历了这些年的风风雨雨,她从外表到内心都已经越发内敛和沉静了。但那种运用自身的才华和天赋来寻找美,发现美,创造美的激情没有变。十多年来,施广芳一面从事儿童艺术教育培训,一面坚持工笔画创作。从最初的工笔仕女图,到后来的工笔花鸟,再到中国山水画创作,施广芳在变与不变之间坚守着自己的艺术想象力和创作力。她的作品,评论界认为,色彩明快,技法娴熟,功底扎实,自成一格。特别是工笔画,端庄细致、浑厚坚实、丰满韵致、自然和谐。由于幼时经历过严格的素描写生训练,所以,她的作品吸收了油画注重透视关系的优势,在创作传统国画的历程中,更能够推陈出新,细致展现光线的更替所带来的色彩和造型的细微变化。因而,造型美也就成了施广芳作品的一大优势所在。她的《胭山风物图》中人物逾百,动静结合,疏密有致,很见功力。
对于艺术家而言,对美的追求是创作灵感和动力的源泉。人到中年,施广芳反而越发觉得,童年时期的那种对自然和万物的好奇心最为可贵的。她年幼时居于乡间,没有什么所谓的艺术教育可言。但六七岁的时候,施广芳就在懵懵懂懂中开始捏着铅笔头到处画画,画篮子,画野草,画鸡鸭,画身边所有她觉得美丽的事物。后来,父亲有个朋友来访,看到家里的几面墙壁都画满了栩栩如生的图案,不由地惊呆了,一再告诉父亲,要好好培养,不要耽误了孩子。再后来,父亲带着她进了城,拜师学艺。小城的几位名画家都曾经给了她许多指点。十多年前,施广芳来到南京艺术学院进修,接受正规的艺术教育,就在这个时候,她果断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尝试创作古典山水画,在这个过程中,施广芳潜心钻研,逐步体会了从中国传统文人的视角来观察山水奇观的背后所蕴含的文化情怀和胸襟气度。
临别时,施女士以一幅充满童趣的“得余图”相赠,画中,几个刚刚钓上大鱼的孩童的天真烂漫的神态跃然纸上。小编以为,此画别有深意。施广芳虽然性格内向,但对周遭事物的观察却异常敏锐。在她看来,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身边的风景,平凡而生动,自然而淳朴。人在其中,心在其里。时下生活节奏加快,大街小巷,乃至于豆棚瓜架,五花八门的 “成功学”、“心灵鸡汤”流行一时,人们在忙忙碌碌中,对于美的感受能力却无形当中钝化了。或许,放慢生活的节奏,在“闲散”中找回失落已久的童真和童趣,这才是当下的芸芸众生所应当思考和尝试的话题!
天长发布